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心靈活水 揮別憂鬱 陪他走過憂鬱的日子

陪他走過憂鬱的日子

出處/ 2000年10月/第177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5054
收藏 瀏覽數 : 5054
陪他走過憂鬱的日子

憂鬱症患者身心十分疲憊、痛苦,許多的病患和家屬朋友對憂鬱症都不甚了解,對於該如何陪伴患者度過難關,常顯得有心無力不知所措……「憂鬱症」一詞在家庭醫學常識中甚少被提及,然而卻是心理衛生教育上必須探討的主題之一,一般家庭不懂得預防、不明白治療過程、不知如何調適,而產生總總疑慮或不知所措,因為沒有這一方面症狀的認知,所以也就沒有警覺該往憂鬱症方面尋求治療,另一方面許多傳統家庭觀念避諱談及精神情緒的問題,誤解精神醫療的過程,以及社會不當地冠上標籤,都可能造成患者更加精神耗弱,得不到支援和治療,使病情更重。

 

伴隨而來的困擾

1. 家屬無法完全理解患者的痛苦

一般人都或多或少有過情緒低落的滋味,小至與好友吵一架、考試成績不佳,大至婚姻破裂、喪失至親……等,如此人生挫折通俗易見,造成不小的沮喪、鬱悶情緒,像這些有明確原因的情緒低落,常在人類自癒能力下,短期明顯消退,然而家屬必須了解憂鬱症會使人身心失去平衡,生活脫離常軌,睡眠產生障礙、肩頭手足多處酸痛、腸胃不適、食慾不振、渾身無力、心悸、呼吸不順暢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在臨床上絕對帶給患者極端的痛苦,然而因為患者意識清楚,每一次的生理症狀發生都反覆增添患者自憐、自慚、自責、不安、無助、無望、空虛的負面悲觀思想。
 

2. 不知如何安撫患者、排除溝通障礙

家屬不明白憂鬱症發作時與當時環境刺激或壓力不一定相關,妄斷壓力源而要患者突破壓力的激勵會有更嚴重的反效果,蓋因憂鬱症發作時已是神經生理傳導物質機能同時失常所致,非心理意志力可以控制抵抗的,因此千萬不可指責患者「都是你心理作祟藉故逃避」。

當患者產生負面情緒反應時,例如:「我覺得自己好沒用,把全家搞得亂七八糟,可是明明知道應該起來做事,我就是沒有力氣」、「我沒有力氣與同事打招呼、聊天,也沒法專心工作,覺得對不起所有人,我是不是變成廢物了」、「如果我走了大概事情就解決了」……諸如此類的反應,家屬必須完全接受患者全身乏力、提不起勁的感受,並且耐心提醒患者責任不在他,而是症狀正常的反應,同時症狀是可以被改善的。
 

3. 家庭氣氛低落、偶有衝突

家屬因為不知如何傾聽、同理心了解患者處境而乾脆沈默,甚至不予理會、向外發展,甚少主動邀請患者參與家庭活動,導致惡性循環使患者更封閉自己更自責,家庭氣氛始終不得開朗,或是家屬急於替患者擺脫憂鬱心情,從勸導逐漸變為要求更多的改變,因患者心有餘而力不足,導致更挫折、沮喪、雙方都失去耐心,便很容易發生衝突,指責患者不合作不積極,甚至開始懷疑患者故意裝病。


4. 告知親友與否的掙扎

根據痊癒患者及家屬回饋資料分析,約90%起初不敢告知親友或同事,害怕引來歧視異樣的眼光,以為可以默默好轉回復正常活動力,其實如此反而招來許多背後不當的猜測,導致人際關係惡化,一旦公開卻能得到更多的關心和支持,患者也能得到更多傾訴的機會以及同理傾聽的管道,獲得正向的希望並修正負面的思考。


5. 患者不願就醫或不遵從醫囑

患者症狀嚴重時全身乏力,明知需要就醫卻提不起勁走出去,或症狀引起的多慮,因為懷疑就醫會好轉的認知觀念而裹足不前,此時患者最需要家屬信心上給予鼓勵,認同就醫是正確的觀念,並陪同就醫。

另外,患者也可能不願看「精神科」,患者本身或家屬害怕被貼上「精神異常」的標籤,或誤解精神科治療方法只是把患者關起來強迫吃藥而已;也有的人受傳統觀念束縛,不了解心理、環境與生理相互影響的關係,始終在各種內科逛門診,不能對症下藥。

雖然現代醫病關係已沒有絕對權威式的醫囑,但患者仍有許多疑慮,有時是因為症狀所引起的不合理猜測,而對痊癒無望甚至妥協於憂鬱症狀,故而排斥遵從醫囑,家屬應勸導患者規則服藥並做紀錄,規則回診追蹤。


6. 患者無法像以前一樣盡家庭義務工作

對已婚女性憂鬱患者來說,最常發生無力處理家務、照顧孩子等情況,同時又極自責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先生一方面必須工作,一方面要處理部分家務及照顧孩子,還得耐心鼓勵憂鬱的妻子,承受的壓力和操勞絕對不下於患者本身。

男性憂鬱症的罹患率約為女性的一半,又因為家庭、社會地位觀念的影響,有時更難以啟齒尋求支持,患者無力幫助家務之外也極排斥家庭或社交活動,相對地,患者已婚的妻子一樣要承擔前項所提的身心壓力。
 

家屬的支持有助及早康復

1. 陪同就醫

憂鬱患者因負面情緒影響,有極大不安全感或不信任感,也無法在就醫時持續保持冷靜,若有家屬的陪同,不但能維持患者安全感,也同時讓患者感受到家人在同一條船上共同努力的信心,醫師也能經由家屬提供的觀察做出更準確的診斷及醫囑。


2. 積極傾聽

憂鬱患者當有不斷湧來的負面情緒或意念時,會害怕自己瘋了走上絕路,此時極需親人的傾聽,並且耐心提醒他真的具有足夠的能量平撫情緒,家屬與患者最好每天能有一小時的談話時間。


3. 尋求同性質團體支持

治療中認識的同患是另一種最具同理支持的團體,例如生活調適愛心會,會中志工直接服務憂鬱患者,輔導就醫、提供積極傾聽的管道,許多志工本身也是痊癒的憂鬱患者或家屬,所能給予的支持效果更佳。


4. 消除用藥疑慮

患者一旦開始服藥,心理就會多一層終生依賴藥物的疑慮,家屬也隨之擔心是否有不良副作用或藥物成癮,在陪同就醫過程中即可直接與醫師討論藥物機制、效能、從服藥到改善症狀的時間、何時減藥或改藥、減藥有何影響等等,排除因服藥而產生的另一層負面情緒壓力。


5. 積極參與認知行為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有三大功能,即獲得支持、打斷負面思考、學習認知及生理行為模式、了解病因與學習模仿抗病及預防復發的行為心理技巧,除了鼓勵患者參加團體心理治療之外,也鼓勵家屬參與旁聽,尤其是開始的前四週,再利用所獲的認知,在平時繼續傾聽支持、鼓勵並提醒患者持續練習改變技巧。


6. 體諒並分擔家務

患者在症狀改善之前必然提不起勁做家事,家屬了解原因之後應該鼓勵患者能做多少算多少,其餘自然有人幫忙分擔(沒有習慣料理家事的另一半要開始學習處理),如此給予患者信心支持,並減低其自責情緒發生。


7. 協助學習放鬆技巧訓練

患者會擔心練習放鬆時依然情緒紛亂,家屬可立即傾聽並稍作按摩,待情緒較穩時再繼續練習,可有效改善頭痛或全身性的肌肉緊繃,或因緊繃造成的酸痛。


8. 鼓勵參與家庭休閒活動

全家培養正當休閒活動,例如本來偶爾相約外出吃飯逛街或戶外活動,不必刻意終止,如患者實在太焦慮則任其選擇,如已外出而症狀發作時可立即回家,但家屬應避免表示因此掃興,反而更應獎勵患者的進步。


9. 鼓勵培養嗜好及運動習慣

培養固定休閒嗜好,為抑制負面紛亂情緒、使原本鬱悶徬徨的情緒有所依託的簡單方法,運動習慣如慢跑、爬山、打太極等,能使神經分泌傳導激素獲得良好新陳代謝,恢復正常系統平衡,增加活力。

家屬永遠是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柱,康復過程長短與家屬陪伴關心與否密切相關,家屬要把握照顧患者、獲得人生重新省思成長的機會,持續給予愛心、信心、希望,要尊重患者是正常理智的人,耐心傾聽、引導談話,打斷極端的情緒反應,勿以責任心或對不起某人為激勵方式。

家裡氣氛方面,保持固定休閒習慣或每天休閒時間,家屬一方面陪同患者心理復健,一方面也是預防家屬本身而做的心理調適,所以建議家屬同時練習放鬆訓練、運動、休閒嗜好、凡遇事不必太急,或向親友傾訴情緒等方式,綜合來說,家屬除了服藥之外,所有患者該做的支持性練習都應該一起從事,才能一同走過這段低潮期。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