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掌握糖尿病治療新趨勢

掌握糖尿病治療新趨勢

出處/ 2016年12月號/第35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7094
收藏 瀏覽數 : 7094
掌握糖尿病治療新趨勢

不少糖尿病友誤以為施打胰島素等同被宣判「病況嚴重、進入末期」,甚至認為施打後可能引發洗腎風險……,醫師澄清這是錯誤觀念!其實,提早施打適合的胰島素,不僅能保護胰島細胞維持正常功能,控制血糖的效果也比口服藥物來得好。

糖尿病治療隨著醫學研究的進步,近年有新的發展趨勢,不只治標、降血糖,更要固本、保護體內的胰島細胞。過去大眾總認為吃藥傷肝腎,若醫師建議糖尿病患施打胰島素,患者更常擔心自己是否已到了糖尿病末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廖國盟及屏東李氏聯合診所醫師李洮俊呼籲病友及家屬,服藥或打胰島素能幫助糖尿病友控制血糖,也可保護身體的胰島細胞,配合醫囑才能和疾病和平共處,而非讓併發症纏身。

糖尿病年輕化
胰島素治療夯

近年來,第二型糖尿病患確診年齡有下降趨勢,許多病友確診時才20~30歲,倘若沒有及早保護好胰島細胞,可能在40、50歲中壯年時就喪失胰島功能、出現各種糖尿病併發症。

因此,在糖尿病的治療策略上,近年來興起一股新的趨勢,跟傳統治療策略有所不同。傳統治療的策略,會提早使用胰島素促釋劑刺激胰島細胞分泌,以降低血糖。然而,過度刺激僅存的胰島細胞工作,雖然短時間可以降低血糖,但容易加速胰島細胞凋亡,反而導致身體提早失去胰島功能。現在越來越多的醫師會將胰島素促釋劑,放在較後線的治療。取而代之的,是採取各種胰島細胞保護的策略,來控制血糖。

根據一項歷年來針對第二型糖尿病所進行的最大規模、歷時最久的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於初次確診時,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大約只剩下50%,隨著病程進展,每年會持續下降4%。也就是說,一位糖尿病患確診10年之後,他的胰島細胞功能大約只剩下10%。這時候,單純口服用藥往往不足控制血糖。病人可能需要每日施打多次胰島素,才能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範圍。因此,廖國盟醫師指出,治療糖尿病成功的關鍵,不僅是要將血糖控制在良好的範圍,同時也要積極地保護功能不足的胰島細胞。

至於如何積極地保護功能不足的胰島細胞呢?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在診斷為糖尿病的初期時,給予短時間,積極的胰島素治療,有相當大的機會可以改善胰島素的功能,甚至在未來的一到兩年時間,不需要任何藥物,也能將血糖控制達標。相較於傳統治療,短期積極胰島素治療有兩倍的機會,能讓糖尿病患者不需要使用藥物就能達到血糖控制良好的程度。

胰島素治療
3個最佳時機

廖國盟醫師說明,糖尿病人確診有糖尿病時,胰島素的功能約只剩下50%,就像公司只剩下一半員工,一半員工要做全部的工作,當然吃力,員工容易產生離職的念頭。若在此時,趁胰島細胞還有50%的功能時,就提早引入外援,短期注射胰島素,減輕胰島細胞的負擔,胰島細胞可存活得更久。反而可避免將來需要長期依賴施打胰島素的困境。

除了早期施打胰島素之外,胰島素增敏劑(insulin sensitizer)和以腸泌素為基礎的治療模式(incretin -based therapy),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胰島保護功能,都是近年來被廣泛使用的治療趨勢。

很多病患擔心施打胰島素後需要終身施打。其實,是否終身施打端看病患什麼時期投入胰島素治療。一般而言,病患需要施打胰島素的情況分三個時期:拯救期(Rescue)、增強期(Augmentation)跟補充期(Replacement)。

■拯救期:在糖尿病初期,使用短期積極胰島素治療的方式,大約有1/2的患者在治療後的一年內,不需要使用任何藥物就可將醣化血色素控制良好。

■增強期:患者使用口服降血糖藥治療,但糖化血紅素仍無法達到標準。此時,在原先口服降血糖藥的基礎下,再加一針基礎胰島素以增強療效,就是所謂的增強期胰島素治療。以往病患都是拖延到使用3~4種口服藥無效後才勉強施打,但近年來的趨勢是鼓勵病患於1~2種口服藥失靈時,就提早接受胰島素治療,療效更佳。

■補充期:指患者幾乎完全喪失胰島功能,在這階段,患者不能停止施打胰島素,每天需施打2~4針。

處於哪一個時期,需要專科醫師根據病人的病程研判,並非直接以血糖值高低為絕對標準,建議病友跟主治醫師討論後,再擬定治療方案。

廖國盟醫師感嘆道,糖尿病控制最大的問題,是病人不容易產生「病識感」。糖尿病患在還未出現併發症之前,幾乎沒有症狀,此時病人要調整飲食及生活、規律運動、吃藥、打針等的意願很低。當醫生說明未來可能的併發症後,病人要有智慧去預想將來,才能調整行為,這部分是最困難的,然而,除非病人有意願配合,否則治療將會失敗,非常可惜。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