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與加拿大等國家的國定假日,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周四。而「感恩節」除了極富傳統的火雞大餐外,家庭的團圓,與親友的團聚,才是節日的重要意義。這天裡,也有不少人會向朋友、長輩人表達感恩與感謝的心情,雖然台灣沒有這個節日的習俗,但許多未聯絡的朋友、過去曾相伴的好友,藉著這天,也可發個祝福感恩的訊息!
在人生路上,總會遇到陪伴自己走過難關、分享喜怒哀樂的朋友,朋友除了共享快樂或難過的時光,給予陪伴支持的力量外,朋友心情的好壞,亦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根據一篇2017年發表於《皇家學會開放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情緒會透過朋友網絡產生影響,結交較多情緒較差的朋友者,出現心情低落的可能性較高、情緒改善的可能性較低;而有較正向社交圈的青少年,情緒狀態亦較佳。
該研究由英國華威大學研究團隊主持,研究者使用〈青少年至成人健康的全國縱向研究〉中2,194名青少年於前兩次家訪資料及填寫的「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了解受試者在校交友記錄及情緒狀態。研究發現,情緒可能透過「社會傳染」過程傳遞給他人,情緒低落者出現無助或失去興趣等症狀時,會對其友人造成影響,但不至於讓身邊的朋友增加罹患憂鬱症的機率!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情緒的確會有感染力,這也說明了解群眾運動的場合,何以容易被鼓動,或大型演唱會現場會很High。當周圍有朋友出現許多負面情緒,要建構自己可以關懷他的能力,而非因同理而捲入對方的情緒或情境裡,而其中的關鍵在於覺察自己處於什麼情況,若發現自己也跟著難過、想法負向悲觀時,必須提醒自己需適時傾倒情緒的垃圾,誠實告訴對方自己的狀況及需要空間整理心情,當然不是不認這個朋友,只是暫時離開不再和這朋友深談,及消化自己的情緒。平時透過友誼網絡,可增加支持的力量,有時「一起」的感覺就是一種支持力。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督導李筱蓉表示,此研究提醒我們「社會支持」的重要性。罹患憂鬱症的兒童青少年不僅出現對事物失去興趣、失眠、食慾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易怒更是重要症狀,常被誤解為青春期的叛逆或脾氣不好。建議兒童青少年群體中若出現憂鬱症或情緒困擾患者,可以給予適度的陪伴與傾聽,並邀請其一同從事運動、到戶外踏青、看電影等正當休閒活動,有助情緒轉換。李筱蓉強調,憂鬱症並不會因為朋友或同學間的相處而傳染,鼓勵有憂鬱情緒的兒童青少年多結交正向能量朋友,可以幫助自己感染於正向情緒氛圍中。
葉雅馨建議,聊開心、感恩的事,邀伴從事運動,設定目標(例如:每天走8,000步),彼此鼓勵執行運動方案,甚至提醒何時該睡了,相互傳遞正向能量……。如上述研究顯示:情緒因素能透過社交傳染,這表示社會干預的首要目標,應在於增加友誼,因為它能降低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次要目標可以是減少負向情緒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