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人物報導 醫療公衛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李明濱》關懷情緒,預防悲劇上演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李明濱》關懷情緒,預防悲劇上演

出處/ 2018年3月號/第368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894
收藏 瀏覽數 : 8894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計畫主持人李明濱》關懷情緒,預防悲劇上演
翻開李明濱醫師的簡介,包括了精神科醫師及教授、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台灣失智協會名譽理事長、台北市醫師公會顧問等,各種職稱洋洋灑灑,讓人目不暇給。不過,即使擁有多元的身分及經歷,他最喜歡的還是原本的精神科醫師工作……

 

僅管身兼數職,李明濱還是喜歡醫師這角色,即使從台大醫學院退休已1年,他仍喜歡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依舊在醫院有門診。他說:「有病人才有醫師」,醫師應以病人為核心來思考問題。

2013年,李明濱榮獲特殊醫療貢獻獎,行醫超過30年,他始終認為:「醫的是人,不是疾病本身」。心身醫學最重要的是以病人為重心,因此每次看診時,他一定讓病人好好講述問題,而自己則是保持聆聽的態度。他認為醫師的心態應該保持「中性」,不批判病患或跟他們爭辯。雖然看診時間可能只有短短的3分鐘,但病患可以把自己的痛苦及問題說出來,藉此抒發情緒,醫師也可以根據這些內容進行分析,判斷病症與思考如何治療。

以人文關懷為基礎
醫人勝過醫病

他認為,安靜的聆聽可以讓病患感覺受尊重、覺得被了解,即使是一個關懷的眼神或動作,都會改變他們的心情,而這也會刺激腦內啡分泌,長期下來情緒也會變得較穩定。如果醫師以病人為中心,除了病人主訴的身體症狀,若能多追問一句:「還有哪裡不舒服?」、「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以全人照護的理念出發,才能找到問題癥結,否則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很多症狀都可能被忽略。

人文關懷、專業創新以及品質安全,是李明濱最常掛在嘴上的「醫療三大核心價值」。不管是看病或教學,他始終強調對待病患要以人文關懷為基礎,一定要重視「人」、關懷「人」;除了關懷之外,醫師要透過繼續教育及自我終身學習,來提升專業創新的能力;有了前二項之後,能創造良好、安全的醫療品質,才有助於醫師及病患溝通。

以人為中心,不只適用於醫病關係,只要有團體、團隊的地方,都能發揮作用,例如醫師公會、健保局的預算計劃或學術團體等。他以自身經驗為例,在團體會議時,有些成員會因為發言時間太短或意見不受重視而感到挫折,有時甚至意見不合而大打出手,但在他擔任主席時,一定仔細聆聽所有人的發言,就算時間到了,也會詢問:「還有沒有其它新的意見?」,對方感覺被重視,就不會怒氣沖沖,甚至發生擦槍走火的情況。

提出CPR理念
強調共榮共享

李明濱熱心又善於溝通,曾獲選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全聯會總共有四萬多名成員,是個複雜又具影響力的組織,除了醫師有不同科別及資歷之外,醫院也有層級之分,要把不同領域的同業結合在一起並非易事。

為了凝聚向心力,他提出簡單扼要的「CPR」的理念:Collaboration(競合)、Proactive(創新)、Reach out(往外延伸)。Collaboration是指不管內科、外科或精神科等,每個醫師都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但團隊間應互相尊重、分工合作;Proactive代表創造契機,不同人才交流才能激盪出火花;Reach out則是結合外部的資源,發揮共存共榮的作用,如此資源才能源源不絕。

譬如,在他任內透過醫師公會、建築師公會、律師公會、會計師公會四師聯誼,打破隔閡,討論如何資源共享,共推自殺防治活動。

醫師要有同理心
珍惜病患的人生故事

精神科醫師每天面對的都是心情抑鬱的病患,很多人好奇,他們如何調適心情?李明濱說當住院醫師時,心情難免受到影響,但擔任主治醫師後,逐漸體會到應以病患為中心,即使聽到他們抱怨:「你開的藥都沒效!」,也懂得以同理心去釐清病患講這句話的本意,追問:「不舒服的症狀跟原來一樣嗎?完全沒效?還是比之前好一些呢?」,病患可能回答:「差不多好六成,但還有四成不舒服」。此時,他會耐心分析讓他們感覺痛苦的原因是什麼?是生活壓力或是病程自然變化?以病人為中心,才能幫助他們找出真正病因。

李明濱在台大看診時,常有病患五點就起床,從南部搭第一班高鐵北上,到院後等到十一、二點,看診幾分鐘後又啟程返家。他表示,當病患大費周章的來找你看病,代表他帶著自己人生最困難的問題來找你,這是多大的寶藏!他也格外珍惜這些真實的人生故事。

醫師有同理心,才能跟病患產生共鳴,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到。當然,難免會遇到「困難病人」,此時他會當成是挑戰,期待自己的治療能有所幫助,或對他們人生造成正面影響,這好像埋下一顆種子,期待它發芽、開花,好奇會結出什麼果實。因此,他常說自己好像也參與了病患的人生故事,跟著一起當編劇跟導演,期待劇情往好的走向發展,這比看電影有意思多了。

投入自殺防治 
找出自殺的高危險族群

在台灣,自殺曾多年名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因此李明濱也投入相當多心力在自殺防治學會上。他表示,選擇輕生的人通常認為自己跟這個世界已沒有任何關聯,因此才會走向絕路。多關懷情緒抑鬱或曾有自殺企圖的人,提供適時的援助是防止悲劇發生的最好方式。

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成立全國性自殺防治中心,而台灣已經做到在醫院、警消等單位,將自殺未遂的個案通報到衛福部窗口後,24小時內就有專業人員去關懷他們,這非常難得。目前自殺防治中心已成立13年,從前5年的資料顯示,有被關懷的個案未來再自殺率明顯下降30%以上。

李明濱認為藉由「心情溫度計」的篩選表,找出自殺的高危險族群,也是讓自殺率下降的原因之一。不過可惜的是,自殺防治中心一路走來仍困難重重,尤其牽涉到政府採購案計劃進度,以及審核過程太過冗長等,讓預算延遲通過或逐年打折。

退休生活要自主
事先就要有規劃

李明濱剛從台大醫院退休滿1年,他認為最理想的退休生活是要能「自主」。以前因為要遵從上級單位或主管的指示,常有身不由己的情況,現在可以自主安排生活,除非有緊急或重要狀況,否則他一定把上午的時間留給自己。

從職務上退休,只是人生的轉捩點,是一個換跑道的過程。他建議,不能退休了才開始準備,事先就要暖身。退休必須擁有五個裝備:充足睡眠、規律運動、均衡營養、勤練放鬆的方法、完滿的休閒生活。其中,紓壓是他認為特別重要的,而他自己則是藉由腹式呼吸法,以呼吸來訓練平衡大腦及自律神經功能,達到放鬆的效果。

 

給退休族的建議

退休後想要保持愉悅的心境,李明濱以正向心理學大師謝利格曼(Seligman)所提的幸福模式為例,提供5大心法:

1.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多想開心的事、積極樂觀、來刺激腦快樂荷爾蒙如腦啡分泌,產生幸福快樂的感覺,這如同小額存款一般,一點一滴累積,幸福指數就會上升。
 
2. 專注投入(Engagement):即使退休也要讓自己有專注投入的活動,例如帶孫子、做家務、掃地、參加音樂會。
 
3. 維持關係(Relation):退休後最怕變成孤單老人,因此要跟同事、朋友維持良好的互動,如果一直賴在家看電視,腦細胞會萎縮,大腦也會退化。
 
4. 做有意義的事(Meaning):像他是參加自殺防治學會,可以挽救一個人,甚至是一個家庭。
 
5. 成就感(Achievement):完成有意義的事情,就會有滿足及成就感。
 
這5大原則看起來複雜,其實做起來一點都不難,他提供一個小祕訣,就是洗碗。他說,不要小看洗碗,幫忙做家事可以讓自己及家人開心,也能讓精神專注,而過程中可以跟家人互動,改善關係,這當然是一件有意義、有成就感的事!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