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電視畫面不斷播放一名2歲小女孩,因單親爸爸無暇照顧,拜託鄰居以吊籠送早餐的新聞,沒有親人的愛與陪伴,小女孩的語言與認知發展遲緩……
一家嬰幼兒用品廠商針對國內800名0~3歲嬰幼兒的媽媽進行問卷調查,發現近六成的全職家庭主婦,平均一天花3小時以上抱小寶寶,但三成的職業婦女,每天抱小寶寶的時間不到1小時。
回憶與孩子互動的次數和時間,高達九成的全職家庭主婦覺得滿意,三成職業婦女感到不滿意,足見工作、家庭兩頭燒的職業婦女,和孩子的互動明顯不足。
父母是孩子無助時的靠山
從孩子與父母間的互動可觀察出親子的依附關係。曾到美國受訓的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助理教授卓妙如表示,根據國外的親子依附關係研究,當孩子身處陌生情境,會出現想靠近父母的行為,若父母不願讓孩子靠近或抱抱他們,會讓孩子感到被拒絕,久之,孩子即使感到害怕,也不會再尋找父母,不幸地,等孩子長大有了自己的孩子,類似的依附關係依樣上演。
她指出,「愛的抱抱」需要學習,當孩子想依靠時,會出現想要身體接觸的抱抱行為,主動尋找讓他感到安全的對象。很多職業婦女晚間6、7點才回到家,卓妙如擔心現代職業婦女身兼數職,若孩子24小時給保母帶,家長跟孩子完全沒互動,就不知如何用擁抱表達愛與親情。
如果媽媽本身沒從上一代學到擁抱孩子的技巧,又缺乏感性的一面,與孩子抱抱就更困難了。她建議,不管多累,都要盡量找時間跟孩子擁抱、互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願意親密接觸。
親子少互動
孩子易缺乏自信且人際畏縮
與父母交流是孩子人生中最初的社會關係,好的依附關係,能建立良好的信賴感,使孩子在幼稚園或小學時,與老師和同學互動、合作得比較好。相反地,一開始就無法發展良好的依附關係,彼此缺乏信賴,將影響孩子身心發展,造成情緒、行為障礙等問題。
擁抱可傳達愛與情感,藉此啟發孩子的語言與認知發展。卓妙如提到,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學習到父母的看法或表達方式,甚至腔調,若孩子少與外界接觸,容易侷限在自己的世界裡,這些不良影響自小就會發生,所以與父母沒有好的互動或身體接觸的經驗,孩子容易自信心不足、人際互動畏縮、欠缺覺察與探索環境的能力。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也認為,若小孩6歲前得到更多父母的擁抱及喜愛,情緒會較穩定、感到安全,不會覺得孤獨無依。普遍來說,嬰兒6個月大時開始會認人,6歲前,主要照顧者愈早離開,例如24小時托嬰或交給祖父母帶,孩子愈感到孤獨。她建議,最好白天託保母照料,晚上自己帶,比較能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
親密關係怎麼從小處培養?
職業婦女每天穿梭在家庭與工作間,忙忙碌碌,如何在壓縮的時間與空間裡,表達對孩子的關心?
若孩子還小,有兩個孩子的卓妙如鼓勵父母,不妨採「手環手、臉對臉、心連心」的遊戲方式,先用雙手緊緊懷抱小寶寶,讓寶寶有被保護的感覺,再透過眼神、身體貼近的親密接觸,建立良好的互動。
廖清碧也同意可透過遊戲,讓密切的互動關係在生活中養成習慣。除了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擁抱,當他們有需要時,給予適切的關心,如:口頭誇獎、拍拍手等,也都能讓孩子的內心感受到父母是瞭解他的。這些概念運用在生活中就是:一起遊戲、睡前抱抱、唸故事書、與孩子一起做同一件事等,這些都能增進親子間的情感。
身體力行的卓妙如笑著說,唸國中的老大從小就喜歡抱抱,現在偶爾還會跟她來個愛的抱抱!有時她情緒不佳,兒子會說:「要不要抱抱?」給她安慰與鼓勵,這樣的表達讓她覺得很窩心。
此外,廖清碧建議職業婦女,可透過一些技巧來增加親子關係。例如:事情盡量往正向思考,這麼一來,父母情緒穩定,孩子也穩定,比較容易找到學習點。所有事情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最好培養與孩子共同商量、一起解決問題的模式。
不貪心
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想要增進親子互動的品質,專家皆異口同聲呼籲,父母要學著把事情放下,全心全意地陪伴孩子。養兒育女是一種相互需求,須規劃與討論,但廖清碧也提醒父母,「要學會原諒自己,瞭解自己的限制,有多少能力,做多少,學習有效地規劃時間。」
父母抱著孩子說故事、講講話,就是表達愛的方式,很多婦女說:「我真的很忙,沒時間!」但陪伴孩子確實很重要,幼稚園和國小階段的孩子已有理解能力,若抱著孩子悶不吭聲,愛是無法傳遞的,孩子也無法深刻體會。
很多理論認為,父母抱著孩子互動時,是具體把愛說出來和鼓勵、稱讚孩子的最佳方式,孩子也會學習,將來與人互動或養育小孩時,也會延用此方法。
卓妙如建議,父母不吝於表達對孩子的感受,對孩子是正向刺激,會增加好的行為,而擁抱也可促進親子間的互動。廖清碧亦表示,幼稚園到小學階段的孩子,最大的期待是被父母親喜歡,這段期間應多給予口頭鼓勵,適度身體接觸,讓孩子覺得被擁抱很幸福。
親愛的父母們,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暫且關掉電視、電腦、手機,全心全意地陪伴,給孩子一個真心的擁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