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親子溝通 你的孩子成了婆婆的孩子?怎麼溝通不傷和氣

你的孩子成了婆婆的孩子?怎麼溝通不傷和氣

出處/ 2019年4月號/第38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6735
收藏 瀏覽數 : 16735
你的孩子成了婆婆的孩子?怎麼溝通不傷和氣
教養育兒的觀念不同,常是導致婆媳關係出現裂痕的導火線。本文以「小孩只黏阿嬤,把媽媽的話當成耳邊風」,還有「長輩太寵孫,媽媽為了糾正小孩壞習慣,竟被小孩討厭」的教養衝突為例,請專家提供「不得罪長輩,又能達到教養目的」的溝通話術,讓長輩成為年輕父母教養孩子時的好幫手!
 

筱君和老公每天上班前,都會把兒子送到婆婆家,請婆婆照顧,晚上才接回去。今天發生了一件令筱君抓狂的事,那就是兒子哭鬧、吵著要媽媽時,婆婆無計可施下,竟「掏奶」餵小孩。雖然婆婆已經沒有奶水,但小孩竟然安靜了下來,還睡著了。筱君接孩子時聽到這件事,深深覺得自己「母性的地盤被侵犯」,忍著即將爆發的脾氣回家跟老公抱怨,還大吵了一架,老公不知該怎麼處理,筱君也很困擾,到底要怎麼跟婆婆溝通,才能讓婆婆換其他方式來安撫孩子……

婆媳關係真複雜,在很多層面上,婆媳關係是否維繫的好,又跟先生與婆婆的關係有關。雖然請公婆帶小孩可以省錢,但理念不同時,怎麼溝通才好?
 

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不要要求公婆改變

親子教養作家,同時也是薩提爾溝通模式的實踐者李儀婷分析說,所有的婆媳問題,都可以從「妳能不能承擔自己的抉擇,來讓自己獲得自由」這個點來思考。譬如上述的媳婦感覺到「自己的領地被侵犯了」,會覺得憤怒、不自由,而想要讓自己變「自由」的方法,就是思考清楚自己的決定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若願意承擔,就可做出選擇。

李儀婷說,假如媽媽不在意婆婆「掏奶」安撫小孩,那就沒問題;但若像筱君一樣在意,就要思考換人帶的成本,還有自己願意付出什麼來改變現狀?譬如:媳婦可以跟婆婆說,下次孩子哭鬧,就打電話給她,她立刻請假趕回家處理等。總之,不論哪種選擇,都沒有「要求婆婆改變」這個選項。

長期在學校與社區推廣情緒教育的臺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楊俐容,曾聽過誇張的案例是,媳婦直白地告訴婆婆:「妳再不改,我以後很難孝順妳!」這種驚人之語或許不一定錯,但人際相處有時很難用「對」、「錯」去一刀區分。再加上年長者的觀念和習慣比年輕人更固執,身為長輩,尊嚴也比較強,「要長輩改變,不如自己調整來得容易些。」所以,要處理隔代教養的衝突,關鍵是「媳婦要怎麼選擇與轉圜」,若執意要長輩改變,通常會引起情緒風暴,並留下芥蒂。
 

棘手狀況1
女兒黏婆婆
媽媽根本沒地位

婆婆把我女兒帶得很好,可是她似乎忘了我才是媽咪,女兒所有的事都是婆婆說了算,我的話變成耳邊風;只要我責罵小孩,小孩就跑去找婆婆,老人家便出面打圓場,變成我管不動小孩。平時女兒黏我婆婆黏得很緊,假日沒有阿嬤,她哪也不肯去,我看在眼裡真是情何以堪!

面對這狀況,老公認為是我多想,覺得小孩是婆婆帶的,當然會親啊。唉!在這家裡,我連個「隊友」都沒有,到底該怎麼辦?
 

專家建議》媽媽可以每天花15分鐘陪小孩玩玩具,或進行「親子深度對話」,並安排更多時間互動,增加親子間的親密感。必須持續一段時間,才能感受到孩子愈來愈喜歡與媽媽互動。

楊俐容提醒,與其說媽媽「沒地位」,不如說是缺乏「親密感」;與其說「孩子比較愛奶奶、不愛媽媽」,不如說是「孩子和媽媽的感情連結不足」。她建議,若奶奶的管教沒有大問題,請不要急著糾正小細節,宜先建立母女間的親密感,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再逐步調整管教尺度。

8個月到3、4歲的幼兒,特別需要跟「主要照顧者」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所以想黏著奶奶是有可能的;只要不是「看不見奶奶就慌張、恐懼」的狀況,都屬於正常。

不過,該怎麼增加親子的獨處時間呢?楊俐容建議可以請老公邀約婆婆去做某件事(如外出採買或出遊),自己再帶孩子去做些兩人都感到愉快的事。而且在相處、陪伴上要留意「品質」,千萬不要只是帶著孩子走走逛逛,但自己在滑手機,要讓孩子感受到「理解、關照」,或多抱抱孩子。

李儀婷則建議,可以多安排些親子活動,但要有心理準備,若想要孩子對自己跟婆婆一樣親密,需要「花很長、甚至好幾倍的時間」來建立情誼。她建議,面對幼稚園年齡的孩子,可以每天花15分鐘陪他玩玩具,譬如玩車子時,可以幫車子取名字,「認真聽」他講車子的故事,用「溫暖的語言」讓孩子知道媽媽對他的世界是關心的,或者「說故事陪伴」也不錯。

到了5、6歲以後,可以每天花5分鐘進行「深度對話」,深度對話是往「內在」溝通,是需要學習的一種技巧,並不容易。像是李儀婷自己就會在睡前跟大女兒聊一下,譬如說:「我發現今天妳與妹妹相處時,在很多地方容忍她;當她發脾氣時,妳很有耐心地站在旁邊沒有生氣,而且願意等待。媽媽覺得妳進步了,妳是怎麼做到的?

或者問兒子:「今天在學校有發生什麼事嗎?」若兒子說今天遇到一些挫折,可以繼續問:「那你一定很難過,後來你怎麼度過這一天呢?」也可以問孩子:「上次你好像也遇過類似的事情,那時你是怎麼堅持下去的呢?」這種聽孩子講述的「探詢」過程,會觸及孩子內心的失落感,光是這樣就能讓他感覺到被關心。「其實,不需要下指導棋,請試著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李儀婷說。

要留意的是,一般父母聽到孩子說到「委屈」時,通常會安慰「不要傷心!」之後就草草結束對話。或者先問一句:「你今天開心嗎?」孩子若回答還可以或開心,父母就會轉而去問功課或日常中的事情,不會再往他的內心探詢感受,若是這樣,就無法建立起深層的親密感!

 
棘手狀況2
公婆縱容
孩子已成小霸王

我們和公婆同住,早上公婆顧孫,晚上我們接手,但公婆太寵孫子了!每當我下班回家時,會努力的想把兒子的「壞習慣」改正回來,因此在跟孩子有限的相處時間裡,還要經常為了管教而兇小孩。同住的婆婆看在眼裡,會開始在孩子面前數落我,孩子也因為跟我的關係緊張,開始會說「討厭媽媽!」弄得我兩面不是人。

我覺得這種生活真的好痛苦!有時候我甚至會想,兒子乾脆送婆婆算了!最近小孩上了幼稚園,因為他凡事都要同學讓自己,還常用哭鬧來威脅,讓老師很頭痛,但我又管不動,請問專家,我到底該怎麼辦?
 

專家建議》糾正是一定要的,但互動時要顧及情感及技巧。

楊俐容提醒,溝通前要先留意「管大不管小」的原則,畢竟「要請人當司機,就不應該教他怎麼開車。要給足夠的信任!」再者,婆婆是長輩,溝通時要考量她的面子。以此案例而言,絕對有「調整行為」的必要,但要用更多的技巧,才能顧及人情。

例如:孩子在飯前想吃糖,婆婆說沒關係,媳婦最好不要直接說「飯前怎麼可以吃糖!」楊俐容建議可對孩子這樣說:

「你有沒有發現,阿嬤真的好愛你哦!她捨不得你想吃卻不能吃。不過,老師也有告訴媽媽,飯前半小時最好不要吃糖,所以我們謝謝阿嬤,吃完飯再吃。」然後說:「你要學習忍耐一下,好棒哦!我們請阿嬤也幫你拍拍手。」

這樣說已經達到幾個效果:

1. 「肯定」婆婆的動機是出自於愛心(但沒有認同她的做法)。

2. 「同理」孩子想吃糖的渴望(讓他感覺被了解)。

3. 同時回應祖孫兩人的感受,並借用學校老師的「規矩」,再讓阿嬤「當好人」,把她拉到和自己同一陣線,將情勢轉換成自己想要的狀態。
 

楊俐容說,這類方法多做幾次,多數婆婆都會理解媳婦這種「溫柔而堅定」的態度,並予以尊重。如果遇到強硬或不理睬的婆婆,用講的無效,就要事先請老公幫忙,藉故帶婆婆或孩子去做其他事,轉移焦點。當然,為了不讓婆婆覺得媳婦處處反對,「捉大放小」這分寸,媳婦還是要審慎拿捏。

李儀婷則提醒讀者,「糾正」一定要伴隨「愛」跟「陪伴」,而且一次只糾正一項行為。譬如小孩吃飯時翹腳,可以說:「孩子,我理解你覺得這個姿勢很舒服(同理、陪伴),但對消化不好,媽媽希望你健康(媽媽的愛),所以請把腳放下來(糾正)。」

一項行為總是需要幾次糾正、提醒才會養成習慣,過程中仍要持續給「正向欣賞」,例如可以適時鼓勵孩子:「你越來越好了,雖然有時會忘記,但一提醒你就能做到!」這跟一般人每次都只說「把腳放下來!」,聽在孩子的耳朵裡,感受差很多。

年輕夫妻在外工作忙碌了一整天,回家還要教養小孩的確是件累人的事,若小孩講不聽,難免理智斷線,若再加上公婆干涉,有時真的快崩潰,但養育孩子畢竟是父母的責任,而非公婆的,若孩子未來走偏,要收拾殘局的還是父母。所以,即使將一部分的養育工作外包給公婆或自己的父母,年輕夫妻仍要有心理準備,要「花點心思去學習」如何與孩子、與長輩溝通。若一時失敗了,也不要氣餒,跌跌撞撞是必經的過程;若能與長輩取得教養上的共識,是最理想的狀況。

延伸閱讀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孩子吵,阿公阿嬤全買單?隔代教養遇上情緒勒索如何解

避免爺奶養出慣寶寶,教養專家教你這樣做

給爺奶顧孫前,要有的心理準備

從阿嬤家接回孩子後,怎麼調整小孩被寵壞的習慣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