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皰疹是濕疹的一種,尤其到了季節交替時,汗泡疹就會現蹤。在手指、腳趾、手掌、腳掌,甚至手指縫、腳趾縫的汗腺分佈發達之處,長出一顆一顆形狀似西米露的水泡,並且奇癢無比。常見許多患者過度騷抓,不慎使汗皰疹破裂,導致細菌感染,有的人甚至因此罹患蜂窩性組織炎。
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主任王淳樺於門診時發現,大多數患有汗皰疹的人,年齡大約落在青壯年時期。因爲奇癢難耐,無法一覺到天亮,甚至半夢半醒間還會不小心抓破傷口而感到疼痛,影響學生無法輕鬆握筆寫功課,讓讀書的專注力大幅降低。
汗皰疹成因複雜
情緒、飲食、環境皆是元兇
引發汗皰疹的原因除了和情緒壓力、熬夜有關,若常處在溫度、濕度變化大的環境也可能會發生,當皮膚無法有效調節與適應心理或環境的變化時,就會呈現過敏狀態。王淳樺說,另外有些人因皮膚觸碰到鑷、鉻、鈷等金屬物質,例如項鍊、首飾等,或是吃到含有金屬元素的食物如堅果、巧克力,而導致汗皰疹。
除了金屬元素的過敏原以外,其實香精香料、保養品、拖鞋、橡膠及防腐劑,只要對該物質過敏的人,都有可能引發汗皰疹。王淳樺表示,因此患有刺激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的人,其實大多數也是汗皰疹的好發族群,所以本身是「過敏體質」的人,必須在生活中慎防接觸到自己的過敏原。
許多民眾會以為汗皰疹裡面的液體是汗水,其實不然。王淳樺說明,皰疹裡液體是表皮內的「組織間液」,與汗水無關,只是這些疹子剛好長在汗腺分佈旺盛的地方。王淳樺接著補充,汗皰疹千萬不要抓破,以免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萬一表皮破了,請立即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並送醫治療,也千萬不可使用優點、酒精,刺激性的物質反而會讓患部更加嚴重。
急性期汗皰疹靠藥物治療
汗皰疹可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依嚴重程度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王淳樺表示,急性期且輕中度的汗皰疹,醫師會給予高效價的類固醇藥膏,塗抹患部持續2~4週,即可讓汗皰疹漸漸消失。若是重度汗皰疹,則先以口服類固醇藥物為主,一般而言2~3天後,患處的發炎反應就會趨於平緩,日後再施以藥膏讓汗皰疹消失。
有些深受富貴手或香港腳困擾的民眾,其實也有汗皰疹,而富貴手亦是濕疹的一種,因此是使用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但是香港腳的藥物與濕疹不同,一般人卻常用香港腳的藥物來塗抹汗泡疹的患部,其實這是錯誤觀念,因為反而會更嚴重。
王淳樺說明,香港腳和汗皰疹的分別為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香港腳的成因是黴菌感染,而汗皰疹則非如此,因此治療香港腳合併汗皰疹時,香港腳的部位,使用黴菌感染相關的藥物,汗皰疹則使用類固醇藥物,雙管齊下一起治療。(延伸閱讀:異位性皮膚炎、汗疹和玫瑰疹發作部位、特徵大不同,痱子粉止癢用錯恐怕更嚴重!)
慢性復發型汗皰疹
務必落實保養
而慢性復發型的汗皰疹,大多與職業和生活習慣有關,例如美容美髮師、園藝工匠或水泥師傅等,因工作需求不停接觸化學致敏物質,反覆刺激手部而出現水泡,屬於接觸性皮膚炎病的一種。
面臨長期的汗皰疹困擾,保養必須做得完整,王淳樺強調:「少碰刺激性強的冰水、熱水或清潔劑,以及相關的過敏原,並且要多擦乳液,最好想到就要擦。」
如果工作時必須觸碰到過敏原,請務必戴上棉質手套,千萬不要塑膠手套,否則會悶住發汗反而對皮膚造成負擔。
除了外在環境的預防措施外,王淳樺補充,情緒與壓力也會影響皮膚的調節功能,因此保持心情愉快,適度放鬆抒解壓力,也會對預防汗皰疹有所幫助。(延伸閱讀:濕疹患者壓力大,家人該如何陪伴?)
中醫師推薦
預防汗皰疹飲食原則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師蘇三華表示,以中醫的觀點而言,汗皰疹代表著脾胃虛弱無法化濕,也就是體內濕氣無法徹底排出體外,形成容易積聚濕熱的體質,進而顯現在皮膚上。
若要透過食療去除體內濕氣,一般最為常見的是「四神湯」。蘇三華解釋,四神湯屬於平性的補湯,大部分族群的體質皆可食用,主要的食材與藥材,皆可以增強脾胃以及利濕。而綠豆、薏仁、苦瓜、冬瓜可以清熱利濕,山藥和蓮子則可以強健脾胃功能。
汗皰疹發作有時是因為吃了某些食物而造成,必須忌口。例如高熱量、高油脂的食物,烤、炸、辣等刺激性的食物,少喝酒,也少吃甜食,因為吃甜食會造成「痰濕」積瘀在體內。另外熱性的水果,荔枝、龍眼、榴槤、芒果也要少吃。另外,少吃「發物」,即為易導致過敏與發炎的食物,如鳳梨、竹筍、蝦蟹。
也不宜食用太過生冷的食物,容易將濕氣積聚在體內排不出去,如冰涼飲料和西瓜,需要特別注意。最後蘇三華提醒,除了透過食補,生活作息也務必要正常,千萬不宜熬夜,另外也要好好運動,運動流汗可以排濕氣,從食療、生活作息全方位的調整,才能減少汗皰疹發作的可能性。(延伸閱讀:夏季悶熱癢不停!中醫怎麼治異位性皮膚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