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照顧家人 大病後別一直躺著休息,不想永久臥床就要盡快復健

大病後別一直躺著休息,不想永久臥床就要盡快復健

出處/ 2015年9月號/第341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0819
收藏 瀏覽數 : 10819
大病後別一直躺著休息,不想永久臥床就要盡快復健

當長輩跌倒或生過大病後,讓他們好好在床上躺著休息就是最好的照顧嗎?當心越躺越沒體力,肌力退化的速度快到超乎你的想像!


成鈞記憶中的阿公,身體一直很硬朗,直到87歲都健步如飛,胃口比年輕人還好。有一回獨自出門去參加活動,被人不小心撞倒,因跌斷牙齒、腳踝骨折有裂痕,復元期長達數個月,期間阿公一直被孝順的爸爸、姑姑限制不得出門,必須躺在床上「養病」,結果阿公體力逐漸衰弱,雙腳愈來愈沒力氣,心肺功能也變弱,之後陸續出現各種慢性病,4年後心肺衰竭往生。

不須臥床竟臥床
反而讓狀況惡化

臺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柯宏勳指出,一場大病導致年長者身體機能一蹶不振,從此只能臥床或坐輪椅的案例時有所聞,其實只要從病後的急性治療期開始,在專業人員指導下正確維持各種身體功能,絕大多數病人都能回復到生病前九成以上的生活品質,但臨床上卻看到很多病患治癒後「過度失能」。

舉例而言,臥床病人其實有九成可坐在椅子上,骨折病人照理說預後也都可以完全恢復,因為只要骨頭癒合、危險期過後,再透過適當的復健,就可恢復原本的生活功能,即便失能,程度也不會過於嚴重。不過,很多長輩卻沒辦法回到健康時的狀態,這種「過度失能」的狀況,源自於恢復過程沒有伴隨著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導致病人的表現比應保有的能力還差。

有些人不太理解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的功能,物理治療著重肌肉骨骼動作,職能治療著重生活功能的最大發揮,在復健上須相輔相成。

臥床一周肌肉功能少一級
建議在安全情形下開始復健

由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委託陽明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建置的國家級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指出,新近的癒後復健計畫都會及早進行,因為任何人一旦在病床上躺一段時間(超過24小時,甚至動物實驗發現只要8小時之後),肌肉就開始萎縮,臥床一周腿就虛了,肌肉功能更減少一級,所以即便病後必須短暫臥床,也要有計畫的進行保持肌力的運動,以免日後要花更多時間復健才站得起來。

不論站在物理治療師(PT)或職能治療師(OT)的立場都認為,患者必須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及早進行主動或被動式復健,要注意的是,不論是運動復健或恢復功能,都無法一個原則放諸四海皆準,必須考量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及原有功能,絕對不能看隔壁床的中風病人拉手拉腳,就不由分說跟著拉手拉腳。

李淑貞主任認為,長輩罹患重大疾病不論是受傷、跌倒、中風或癌症,會進入以處理疾病為主的醫療急性期,配合急性期進入恢復期與穩定期,即便還在醫院治療,或是中風半癱,都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健康部位的運動及半癱部位的復健,甚至在加護病房或病性穩定至普通病房,就要開始由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協助復健。

復健是重新學習讓身體活動
大量練習最有效

李淑貞主任說,所謂復健是幫助患者「在病後重新學習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來活動」,包括坐起來、維持坐姿、站起來、維持站姿、走路、如廁、穿脫衣物、進食,甚至可以下廚,或外出搭交通工具,讓生活盡量恢復到可以從事很多活動。

要讓身體恢復生病前的基本功能,就是要配合日常活動「大量練習」。李淑貞主任說,很多實證資料顯示,一天當中僅一次到復健的運動場或是由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協助進行復健,半個小時手腳各動20下,練習量根本不夠,自然也不會有想要的成果。

李淑貞主任強調,復健很重視訓練的量,也就是練習的次數,比較理想的模式是:先跟專業的治療師學習正確的方法與瞭解合適的次數,回到病房後確實執行,或是白天看門診做復健後,回到家裡持續練習,且將各種復健融入日常生活,就能看到成果。

照顧者要協助患者多活動
起床到下床每步驟都在復健

至於照顧者應如何鼓勵並協助患者多活動,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表示,復健既然從生病之後就要開始,還在醫院住院時,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就應適時介入,鼓勵病人以「被動」、「主被動」及「主動」的方式開始復健。一般而言,能主動盡量主動,能半主動也要做到做不到為止,不能完全只做被動的關節運動。意即患者自己出一些力氣,做到不能再更多的程度,剩下的部分由照顧者協助完成,稱為「主被動」。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提醒,當專業人員教導如何從坐到站、再從站到坐、翻身或是要從床上起身等動作,家屬一定要注意聽專業人員說明轉換動作時要注意哪些地方、使力的方式,讓病患放心的相信照顧者會出力,確保自己不會再受傷,這時照顧者就要掌握重點,透過正確的協助動作(切忌不是替他完成全部的動作),幫患者減少過度失能的情況發生。例如當病患下肢可以承重,在坐到站時則可引導病患上半身重心向前方移動,照顧者順勢協助站起,而非一味的搬抱,讓病患逐漸失去下肢肌力。
或者,許多照顧者常直接從床上將患者拉或扶起來,感覺動作迅速,其實從躺床到起身有好幾個步驟,包含手腳是否收起、如何使力翻身、如何從側身轉換到起身、起身轉換到坐姿,甚至下一步如何適當的協助患者移位至椅子上等,照顧者都必須視患者的功能程度,給予不同的協助或引導,整個過程都是復健的訓練。

骨骼癒合後就該開始復健
避免錯過黃金時期

常見很多骨折病人感覺患部稍微不痛或剛打上石膏,就急著回家休養或認為自己可以開始活動了,對此,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表示,如果是受傷或手術初期,或是重症急性期,最好還是聽從醫護人員的建議,確定自己適不適合移動或運動。等骨骼癒合好,確定可以開始復健,就不應再繼續臥床或藉口拖延,否則會錯過功能恢復的黃金時間,進一步造成骨折固定後的關節攣縮及肌肉萎縮。
李淑貞主任說,病人有時會怕痛不想動,這時一定要先確定照顧者的引導方式是正確的,在安全且專業的協助下進行復健,若不夠正確,過度用力會造成拉傷,照護者如果有疑問,最好請教專業的治療師或醫師,或留給專業人員來操作,千萬不要亂拉亂扯。

返家後
申請治療師到家訪視更安心

柯宏勳職能治療師也建議,很多病患性子急,不喜歡待在醫院,但與其受傷後急著趕回家,倒不如配合醫護人員的指示,從住院期間就開始展開復健之路。在出院前,也最好由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指導如何獨自或在家人協助下進行復健,家屬也可順便請教如何跟病患溝通、讓病患放心。出院前,可向長照中心申請復健物理治療師及職能治療師,之後定期到家訪視,確定都有按正確方式及進程在復健。

家屬萬一沒學好復健技巧,通常會一肩扛起,自己全幫患者做好。柯宏勳職能治療師說,照顧者施力不正確,到最後自己容易受傷,被照顧者也會依賴,導致過度失能。李淑貞主任指出,稍微練習一下再下床,並沒有那麼困難,練習的過程,可藉助輔具或照顧者的協助,千萬不要能坐而不坐,能站而不站、能走而不走。

李淑貞主任提醒,想找回過去的能力,最重要就是要練習,不論吃飯、走路、洗澡,無一不需要透過練習重新找回自信和力量。要提醒的是,同樣是中風(或其他疾病),每個患者的狀況不盡相同,建議家屬除了學習基本的照顧原則,若符合資格,也可向各縣市的長照中心申請居家復健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定期到家訪視,持續的向專業人員請教,幫助病患了解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找出那些能力是自己的優勢,哪個地方還需要加強訓練,應搭配那一種輔具,相信透過持續的指導,病患更能克服復健上的挑戰,更快恢復身體功能。

◆延伸閱讀

申請「喘息服務」這樣做,別讓自己累垮了

善用「長照四包錢」,家庭經濟不垮台

家人失能,長期照護方案怎麼選?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