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親子之間 學前教養 獨生子女要寵更要教好

獨生子女要寵更要教好

出處/ 2010年8月號/第285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347
收藏 瀏覽數 : 3347
獨生子女要寵更要教好

家裡唯一的孩子是無價之寶,打不得罵不得,但一味寵溺又會讓孩子驕傲自滿、目中無人,身為父母究竟該如何教導獨生子女修正惡習,並快樂成長?現代家庭結構逐漸轉變,只生一個孩子的夫妻愈來愈多,這些獨生子女得到父母全力照顧與栽培,讓他們在教養與物質條件上充分被滿足;但相對的,因為缺乏與手足互動相處的經驗,加上處於被寵溺的環境,在人際關係與性格上有可能產生問題,如何教養獨生子女成了現代父母關心的話題。

 

女人的子宮大罷工
獨生家庭逐漸成趨勢

國內究竟有多少獨生子女家庭?目前並沒有特別的統計數據,不過一般人口學家及社會學家,會從15至49歲的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來探究,發現國內育齡婦女的總生育率的確年年下滑:2001年為1.40,2006年掉到1.12,到了2008年更只剩下1.05,意指平均每1婦女一生只生育1.05個小孩。

 

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教授林進材指出,婦女的生育意願降低,加上現代的婦女愈來愈晚生孩子,很多人生第一胎時已超過30歲,考量到經濟負擔、個人職場以及生活規劃,恐怕難有再生第二胎的打算,也讓台灣的獨子化、少子化狀況更趨明顯,未來獨生子女的比例確實有可能會持續增加。

 

面對現在這股不生、獨生家庭的趨勢,親子教養專家、台北市樟新托兒所所長黃琬玲形容為「女人的子宮在大罷工」。女性不再侷限於傳統的母職,肇因於女性自主條件的增加,對擇偶條件的要求更高而不一定要走進婚姻,加上現代社會高離婚率以及社會、職場對於育兒缺乏全方位的支持,綜合各種因素,顯然無法有效鼓勵女性願意當媽媽,因此女性社經地位愈高者生育率降低的更明顯,出生數已逐漸集中在外籍配偶新移民家庭,或是依賴各種社會補助的中低收入家庭。

 

黃琬玲也指出,不少家庭雖然不只生一個孩子,卻有等同獨生子女的生長環境,譬如:可能因為離婚率高導致單親家庭,孩子因為監護權的歸屬不同而各自跟著父或母成為獨生子女;或是因為雙薪家庭工作考量,一個孩子託人帶、一個自己帶,這些「類獨生子女」也可能遭遇到獨生家庭的教養問題。

 

獨生子女的優勢
因過度呵護變劣勢

林進材指出,獨生子女比其他孩子具有一些優勢:沒有人共享資源,因此多半發育較好,物質環境較佳;周遭都是大人,讓他們從小就模仿大人的行為,也較會察言觀色;是家人的焦點所在,自信心充足。

 

然而,這些優勢也可能造成獨生子女的劣勢,比如:發育較好、較早熟的個性,可能會讓他們顯得自傲,甚至是仗著優勢來欺負別人;在家太被呵護,遇到挫折更容易挫敗;沒有與同儕溝通的經驗,恐怕不容易融入團體;物質條件優渥,也可能養成需索無度的偏差價值觀。

 

父母的教養態度
決定孩子個性

一般人聽到獨生子女,往往會聯想到任性、驕傲、自我中心,黃琬玲認為這些固然是常見的問題點,但不代表獨生子女一定都是這個樣貌,「重點在於父母的教養方式」!

 

她發現「獨生」的觀念,往往是父母不斷強化給孩子,因此會出現幾個問題:

1. 過度保護:

黃琬玲形容:「大概除了走路這件事,家長會鼓勵孩子主動嘗試,其他哪件事情父母不介入?」這樣的保護往往也讓孩子失去很多體驗的機會,甚至出現「錢可以解決一切的消費心態」。很多家長找保母或是托兒所帶孩子,認為既是付費,收費者當然要「服侍」小少爺、小千金們,因而產生偏差心態。

2. 補償心態:

父母或照顧者教養時會提供孩子過度或不適合的物質或資源。黃琬玲指出,這多肇因於這一代家長的童年,家裡兄弟姊妹多或家庭的經濟不夠富裕,每個孩子能夠獲得的資源並不充足,因此把這種缺憾通通彌補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些家長則是因為工作忙碌,物質滿足成為他補償孩子的手段。

 

5招教好獨生子女

父母對小孩的愛與照顧是天性,但怎樣才是妥適的愛,怎樣才能避免孩子因長輩溺愛而養成惡習,兩位專家提供一些建議:

 

1. 別凡事以小孩為中心

當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小孩時,往往會出現一群大人圍著孩子打轉的狀況,這種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環境,會讓孩子不懂得珍惜、習慣接受別人的付出,因此家長要時時檢視自己,不要對孩子過度讚美、過度包容,同時應明訂家規,讓孩子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事事都以他為依歸。

 

2. 讓孩子在生活中體驗匱乏

獨占資源讓獨生子女沒有競爭的壓力,家長應該要讓孩子多一些等待,不是要什麼就馬上擁有,才會珍惜得到的東西,而不是視別人的付出為理所當然。歐美近年來流行推動一種「生存訓練」,就是讓許多養尊處優的現代小孩,體驗匱乏的環境、習得謀生之道,家長也可透過讓孩子參加童軍活動,或是平時多參與烹飪、清掃、打工繳學費等生活必經過程,讓孩子「凡事有體會,才有體諒」。

 

3. 家人管教態度一致

過去不少家長有「一人扮黑臉、一人扮白臉」的教養觀念,其實這樣的管教方式反而讓孩子取巧,或是引發大人之間的戰爭。比較適當的教養方式是家長們態度和緩、原則一致,不要有一方特別兇、一方又太袒護。

 

4. 身教重於言教

許多家長因為寵孩子,做出反教育的不良示範,例如:孩子跌倒就以怪路不好來轉移孩子的情緒、與別人碰撞就責怪是別人造成的問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經驗,讓孩子慢慢失去反省能力,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去關心周遭,更遑論與他人合作。

 

5. 放手讓孩子嘗試錯誤

小孩天生具有好奇心,喜歡探索,但為什麼後來會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其實與大人的介入有關。有時候家長因小孩做不好就責罵,或是怕他做不好而不讓小孩繼續嘗試,都會妨礙小孩發展,遠不如鼓勵孩子嘗試、體驗錯誤更能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兩個小孩一樣會孤獨

「只生一個小孩,不怕他孤單嗎?」這是不少獨生家庭常常面臨的疑問句,然而,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系教授林進材認為,現在父母多半不會為了「陪伴孩子」的需求而再生,除了因為生活上的各式壓力讓不孕的人口增加,現代人更注重生活品質,不再那麼執著於子孫滿堂、傳宗接代的舊觀念,也讓生子的門檻更拉高。

 

林進材也強調:「兩個小孩一樣會孤獨。」沒有小孩天生就會合作、作伴,因此家長若沒有擬定好教養兩個小孩的計畫,其實更可能面臨孩子間無止盡的紛爭,或只是增加了兩個一樣寂寞的小孩。

延伸閱讀:動怒後,怎麼跟孩子和好?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