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治療與用藥 離島特色醫院-戰地,鬼斧神工的花崗石醫院

離島特色醫院-戰地,鬼斧神工的花崗石醫院

出處/ 2003年10月號/第210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3133
收藏 瀏覽數 : 3133
離島特色醫院-戰地,鬼斧神工的花崗石醫院

你可知台灣本島極東、極西、極南、極北的地區醫院在哪?內部空間有什麼特色?離島醫院又呈現怎樣的風貌?

《大家健康》延伸走訪了台灣本島極東的蘇澳榮民醫院、極西的新生醫院、極北的公祥醫院、極南的行政院衛生署屏東醫院恆春分院,以及金門建造在花崗岩層內兼具醫療與戰備考量的花崗石醫院。「在地化」的發展策略,讓它們的空間規劃保有醫療演進的足跡,也融入當地的景觀風貌,邀您一同體驗 不一樣的醫療風情。

大學時代來自死黨口中的金門神秘風情,令人嚮往不已。然而,這份近在咫尺且短短50分鐘的旅程,卻在十年後轉換工作的空檔,始有機會成行。當飛機緩緩降落時,從空中鳥瞰這片海水圍繞、綠意盎然的島嶼,心中有股莫名的悸動,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金門」。
這趟深度的自助之旅,因緣際會地拜訪了國軍金門醫院(原花崗石醫院)院長譚傳明,暢談他對金門醫療環境空間的理念與未來的規劃展望,也藉此一窺戰地的醫院風貌與離島特殊的醫療風情。在此感謝院長撥冗接受專訪,及金門縣立醫院社服室社工師楊小姐的積極聯繫。

全國唯一的坑道醫院

金門縣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除島形中狹,東西端較寬的大金門外,尚包括小金門、大膽、二膽、東碇、北碇等十二個島嶼,現住人口約五萬一千餘人。大金門分為金寧鄉、金城鎮、金沙鎮及金湖鎮四個鄉鎮,島主峰為太武山,氣勢雄偉。早期的金門是捍衛台海安全的軍事重鎮。近年來,隨著兩岸局勢趨緩、戰地政務的解除與小三通政策的開放,已逐漸退去濃厚的軍事色彩,以戰地風光、人文、自然生態等觀光產業為號召的各項建設陸續展開,當然,醫療也不例外。

金門地區負責國軍官兵、軍眷、榮民(眷)及一般民眾醫療服務的花崗石醫院和金門縣立醫院,主要集中在離台灣本島較近的大金門金湖鎮。其中,全國唯一的坑道醫院「花崗石醫院」就座落在遠離塵囂的太武山麓上,它是當年金門全體國軍官兵,挖掘山腹歷經二年時間建設而成的戰地醫院,在民國69年正式完工啟用,後於民國87年7月1日改名為國軍金門醫院。
國軍金門醫院外觀如同太武山般雄偉壯麗,尤其站在巨石下鑲嵌著金色「花崗石醫院」字樣的拱形入口,更讓人不禁讚嘆前人的巧奪天工與智慧,竟如此自然地與週遭的景物融合。

走進由三條橫向坑道及九條直向坑道所構築的醫院內部,1800公尺的坑道內有行政區、病房區、醫療區、動力區、生活區等五個區,並設有中央空調系統、緊急戰備系統、消防系統、發電機、緊急通信系統等裝置及先進的醫療設備。雖然牆上掛有明顯的指示牌,然而,坑道內長長、四通八達的走道,對自覺方向感不錯的筆者而言,初次造訪,仍有種走迷宮之感。不過,亦可看出這座建造在花崗岩層內兼具醫療與戰備考量的醫院,硬體相當完備。

乾淨明亮的坑道景觀

坑道醫院,早期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潮濕、昏暗與悶熱。不過,在將近一個小時的訪問中,明亮的燈光與沁涼的空氣,讓筆者絲毫沒有置身山洞的感覺。甫於8月中旬接任院長的譚傳明表示,過去坑道醫院密閉、空氣不流通的現象,在歷任院長及官兵們的努力之下,已大大改善,期盼能提供冬暖夏涼的舒適醫療環境。

談到未來的空間規劃理念,譚傳明除了希望呈現乾淨清潔、明亮的坑道醫療環境外,同時表示,將著重軟體設備的提升,包括動線的流暢、責任的分區(實行督導機制),及成立人力中心,彈性運用人力等,改善服務態度,縮短就醫時間,進而提供病患及家屬優質的醫療服務。病房方面,將依住院的多寡,機動調整病房內的床數,讓空間在使用上更具彈性與乾淨,最重要的是,使病患及家屬住得舒適,盡早恢復健康,重回工作崗位與家庭。

親切、安定的門診服務

隨著金門戰略地位的轉變及醫療服務量的增加等因素,該院於民國81年在坑道外另建一棟兩層樓的門診大樓,以因應原坑道內空間不敷使用的窘境。民國91年,礙於原門診大樓各項設施已趨老舊,故參照台灣本島各大醫院的設計,就美觀與實用原則,將門診大樓重新整修。目前計有8個診間,涵蓋內科、外科、皮膚科、耳鼻喉科、骨科、眼科、牙科、婦產科、身心科、復健科等,全面電腦化作業,平均每日服務病患約25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該院設有金門唯一的洗腎中心,以就近提供更完整的醫療服務。

相較於坑道內空間格局的限制,經過整修的門診大樓,其一覽無遺的候診空間,白色牆面搭配木頭紋路的公布欄、櫃檯、樓梯扶手,還有幾何圖形的地板,牆上的畫作,在在給人一種親切、安定的感覺,尤其少見的扶手候診椅,更可看出經營者的用心。整體而言,少了台灣本島醫院候診的擁擠吵雜景象,卻多了造景綠化、壁面設計等人性化的景觀。此外,一樓貼心的醫師陣容看板,讓民眾對醫師的專長有進一步認識,是個不錯的想法。而二樓的候診區則與一般醫院雷同,設有衛教專欄區,讓民眾能利用候診的時間,增進健康新知。

比較可惜的是,醫院仍較停留在加強硬體設施的層面上,較忽略細微的軟體部分。未來醫院若能進一步提供書報雜誌供民眾閱讀並定期更新,或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舒緩民眾候診時的緊張情緒,將能更貼近民眾的需求、更臻完美。

充滿驚喜的坑外陽光

「陽光」從窗帷灑下的情景對坑道醫院而言,或許是種幸福的奢望。結束訪談後,在譚傳明的帶領下,轉個彎,穿過該院應有盡有的合作社,來到坑道外讓他印象最深刻的露天咖啡座。它就位在「坑道三」的入口,也就是醫院比較角落、隱密的地方(醫院正面有三個坑道口,「坑道一」入口面對人車往來頻繁的大馬路,並與「坑道二」入口相通)。

如院長所言,這真是個特別的地方。暫時離開坑道內的環境,到坑道外綠樹成蔭的露天咖啡座小坐片刻,看看對面成排的大樹,彷彿融入大自然,可盡情享受陽光的洗禮。不過,美中不足的是,住院阿兵哥口中吐出的二手菸及不遠處現代化的汽車聲,偶而破壞了周遭的寧靜與悠閒。

另一種風情

金門在時代的洪流中蛻變,現階段已從封閉的反共復國堡壘意象中跳脫出來,重新塑造城市生命的樣貌,讓金門不再只是一個暫時駐足的地方,也是值得久住、安身立命的所在。同樣地,一向處於醫療弱勢的金門,不論是因應戰時需要而建立的「花崗石醫院」,或全力爭取升格為署立位階的金門縣立醫院,都期盼走出醫療「後送」,資源缺乏的危機與困境,發展出「在地化」的醫療規模。更令人雀躍的是,它們也擺脫過去神秘的面紗,正以親切的態度與笑容,歡迎大家的到訪。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