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聰明醫療 皮膚疾病 正確使用類固醇,成為治療皮膚病的仙丹

正確使用類固醇,成為治療皮膚病的仙丹

出處/ 2000年6月號/第89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24272
收藏 瀏覽數 : 24272
正確使用類固醇,成為治療皮膚病的仙丹

在皮膚的疾病上,類固醇的使用有明顯的療效;但事有正反兩面,別忽視類固醇的副作用,用藥才能更安心。

「類固醇」通稱為美國仙丹,臨床使用上具有相當明顯的療效;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類固醇會產生強烈的藥效,也必然會有相同程度的副作用。在台灣,由於類固醇被不當的使用,常造成一些嚴重的副作用,另有傳媒的推波助瀾,使得大眾對類固醇的使用產生了不正確的觀念。

過往,醫師常常要費很大的唇舌向病人解釋類固醇使用過量會產生副作用;現今,病人反而憂心忡忡地表示,聽說類固醇對身體不好,希望醫師開立的處方中不要含有類固醇。究竟,什麼是類固醇?類固醇被用在治療哪些與皮膚相關的疾病?若不當使用會產生哪些副作用?民眾需要注意如何使用類固醇?本文,將針對類固醇在皮膚病的治療上提供一些正確的使用觀念。

類固醇藥效有強弱之分

類固醇的全名為「腎上腺皮質類固醇」,屬於人工合成的荷爾蒙,和人體內的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皮質醇相類似。皮質醇在身體內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可以控制鈉和水的平衡、脂肪和蛋白質的的新陳代謝;另外,若身體在突然間遭受到壓力或傷害,皮質醇的分泌量會增加,使身體有效應付。

類固醇具有強力的抗發炎(消炎止痛)、抗過敏、鎮痛等作用,可以迅速減輕發炎和腫脹。在適當使用狀況下,的確具有相當好的醫療效果。可以治療的疾病,包括內分泌失常、風濕性疾病、膠原疾病、血清或藥物引起的嚴重過敏、眼睛過敏或發炎、呼吸道疾病(氣喘)及多種皮膚病等多種疾病,而且藥效良好,這也即是被稱為「美國仙丹」的原因。

類固醇對皮膚疾病會產生四種療效,包括消炎、血管收縮、免疫抑制以及抗細胞增升等作用,同時局部性的類固醇的強度也與藥劑的劑型有關,在劑型上依強度不同又分為乳膏狀、油膏狀、洗劑、凝膠、水液及噴劑。

台北醫學院皮膚科醫師蔡宗憲表示,類固醇在皮膚的治療上,多屬於外用性類固醇,有許多皮膚方面的疾病必須使用類固醇來治療,例如皮膚發炎、皮膚過敏、乾癬、缺漏性皮膚炎、皰疹、濕疹等。

而在外用性類固醇的治療上,醫生會依照疾病類型、症嚴重度、發生部位及發生的面積,選擇不同的醫療方式,包括藥品劑量(強度)、油狀或膏狀的類固醇、藥品使用技巧以及擦拭的頻率,並隨病情的變化增量或減量,使副作用減至最低。

類固醇的副作用

使用類固醇,可能會產生某些副作用,嚴重的包括月亮臉、水牛肩(庫欣氏症候群)、白內障、青光眼、高血壓、糖尿病、胰臟炎、十二指腸潰瘍、骨質疏鬆、骨頭缺血壞死等等,或是各類與骨骼肌肉、眼睛、腸胃、心臟血管、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系統等相關的疾病。

而在皮膚病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包括了皮膚萎縮、變薄、紫斑(俗稱的瘀血)、微血管擴張、及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長期塗抹的話,會引起毛囊炎、青春痘等現象。蔡宗憲表示,只有在不當使用類固醇,才會產生上述副作用,所謂不當使用包括使用劑量高、強度強、長期使用。

類固醇的治療可區分為口服性、注射性與外用性三種類型,一般來說,口服類固醇及注射性類固醇比較容易引起上述較嚴重的副作用,而外用性類固醇由於多是局部使用,所以比較不會產生上述的副作用。

若利用類固醇來治療皮膚病,多是以外用性類固醇為主要治療方式,而外用性類固醇可以減少全身性的作用,且因藥品直接作用在症狀上,所以可以減少劑量,基本上就比較不會引起上述副作用。但是類固醇使用在皮膚病的治療上,並非完全不會產生副作用,若長期大劑量的使用、大面積的擦拭,還是會產生上述副作用。

正確的使用方式

使用類固醇時,不只是醫師需要特別注意藥品的療效與安全性,病人也需要特別小心,事實上,如果在醫生的處方指示下正確地使用類固醇,那麼類固醇就是所謂的「仙丹」,因此,一般皮膚病患者在接受醫生開立的處方箋後,一定要根據醫生指示的擦拭頻率、用藥次數來用藥。

一般病人在用藥有效後,常常會認為大量使用效果可能更顯著,蔡宗憲表示,大量使用並不會比較有效,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此外,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患者,絕對不可以突然地自行停止用藥,因為,長期使用類固醇會抑制腦下垂體荷爾蒙的分泌,因此體內自行產生的類固醇會自然減少,如果突然間停止用藥,體內類固醇驟降,在發生緊急狀況時,身體會無法反應,即出現一般所謂的「腎上腺功能缺乏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