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退休準備 退休後別只顧玩樂,找尋新重心,生活不空虛

退休後別只顧玩樂,找尋新重心,生活不空虛

出處/ 2017年10月號/第364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1345
收藏 瀏覽數 : 11345
退休後別只顧玩樂,找尋新重心,生活不空虛

每天汲汲營營、在工作中打轉,不少上班族都很嚮往退休後的生活,但退休後的日子真的「卡快活」(臺語)嗎?調查發現,平均每5個退休後的老人,會有1人受憂鬱情緒所苦。當少了成就感的來源,不少退休族會因頓失生活重心,而變得茫然、焦慮不安,到底該如何緩解失落的情緒,才能為下半場人生再添光彩?


小玲的爸爸去年剛從軍中退役,從少將高位退休的他,剛退休時,跟媽媽一同出國玩了半年,回來後又投入重型機車的車隊活動,瘋狂地花了半年時間騎車遊遍全臺。現在退休一年多,爸爸卻每天待在家裡「指揮」媽媽做家事,不但對媽媽折衣服的方法有意見,也開始挑剔地掃得不夠乾淨、管起孫子的學校成績,還有大家的作息跟外出活動,只差沒有設打卡機制而已。偶爾幫忙做家事,還會因做家事的方法和期望跟媽媽不同而大吵,令全家人無所適從!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玲爸爸可能因退休後生活失衡,已有輕度的老年憂鬱症。值得注意的是,小玲爸爸的情況並非特例!根據衛福部公布的2013年老人調查報告顯示,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約有5~7%的人經常感到心情不好、覺得孤單寂寞、悲哀與提不起勁,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以此推估,臺灣約有31萬名年長者罹患不同程度的憂鬱症。世界衛生組織更預估,2030年憂鬱症將成為疾病負擔之首。

 

尤其是退休族離開職場這個帶來很多成就感與光環的環境後,一時間生活失去重心,常會有不知所措、沒有生活目標、茫然、寂寞的感覺,有些人無法排解這種情緒,就會將負面能量轉嫁到身邊親密的人身上,而朝夕相處的另一半和家人,往往因此成為受害者。

 

英國經濟事務研究所曾在2013年發表一項流行病學的追蹤研究,顯示退休族的健康和精神狀況,雖然在短期內會因工作壓力解除而小幅提升,但中、長期後,自覺健康甚佳的可能性卻少了四成,且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也大幅增加四成。究竟,面對最熟悉卻也最陌生的「退休新鮮人」,家人該怎麼調適,才能讓全家的日子都過得更輕鬆愉快?我們邀訪專家跟過來人來分享他們的經驗。

 

邁向老年期的過渡階段
易產生焦慮與不安

一般人退休前、後,約50~70歲這段期間,是邁向老年生活的轉換期,這時期面臨的轉變不少,常見的包括子女離家、身體病痛、退休的調適等。另外,像喪偶、父母亡故等也有可能。在過去幾十年的歲月累積下,到這個階段,各方面的經營成果發酵,讓同樣屆臨退休的人們出現截然不同的境遇。

 

臺北市松山老人服務中心主任黃婉貞說,會將老人分成健康、亞健康、失能等多種層次來照護,每種層次的人需求都不一樣。像有錢但健康的老人,心靈可能是寂寞的;而失能、生病或經濟狀況不佳的老人,面臨的情況更嚴重,有現實上跟心靈上的問題,需要多方的支援才可能改善。

 

面對家中的退休長輩,家人不可缺少的是耐心跟智慧,倘若長者的心態轉換得不順利,想要改善現況,更需要專業協助。

 

若輕度失衡,玩樂後感到空虛
應接觸新事物找重心

經濟無虞、身體健康的自然退休族群,就像本文開頭提到的小玲爸爸一樣,面臨的是生活重心的轉換,因為新的退休生活跟以前截然不同。很多高官、高階主管之前習慣祕書、職員打理大小事,從高位退休後,很多瑣事不會做,像是不太會用電腦、手機,不太會親自到銀行辦事情……,都給他們帶來困窘感;所以有些人寧願在家裡「指揮家人」,也不願出門面對社會。

 

更多人是把退休當成一場長時間的刺激派對,一股腦地發洩以前工作的壓力,但瘋狂玩樂了一陣子之後,卻感覺空虛。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的志工隊長吳章安說,身邊有朋友退休後,先瘋狂地打了一年高爾夫球,但熱潮過去後回歸家庭,卻不知道如何與家人相處,不知怎麼過打高爾夫球以外的日常生活。

 

若退休後生活一下子「空」掉,不知道要以什麼為重心,臺大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謝明憲建議,重要的是要有「新的事物」進入生活,多嘗試與社會接觸,才可能知道未來的方向。在他的經驗中,某類個性保守的家庭主婦可說是較難走出家門的類型,因為她們過去幾十年的生活重心都是照顧家人,甚至連「職場」經驗都沒有,加上個性較內向或封閉,長期下來就易跟社會脫節,甚至可能累積出憂鬱情緒或憂鬱症。

 

其實,廣義的退休新鮮人包括從職場退休者、家庭主婦,在這個年齡面臨的不單是生活場域轉換的問題;更像是從原本較封閉的環境,被釋放到社會開放式的大染缸,去測試、實現過去被隱藏住的部分人格。

 

謝明憲醫師說,「人」都有跟他人交流的內在需求,但因某些隔閡以致無法順利達成溝通目的,所以「活到老、學到老」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理想的生活目標。身為子女,如果家中有足不出戶的長輩,可多陪伴或鼓勵他們走出家門,或嘗試新科技,例如:用手機操作通訊軟體、下載APP看新聞、玩遊戲等,這樣做不但可增加生活樂趣,還能幫助他們建立對生活的自信。

 

預防老年憂鬱症,你備足5大存款了嗎?

在人生下半場,想當一位活力老人,還是憂鬱老人?在尚未步入高齡前,就該為這擋不住的人生課題提早準備。

 

老人憂鬱發生的原因很多元,可能是單一原因,也可能是複雜因素交錯而成,常見有身體疾病和功能衰退,老年人易發生腦中風、關節骨骼退化、癌症、耳鳴等慢性疾病,造成身體殘障及疼痛。另外,影響情緒的荷爾蒙分泌太少,也導致負面情緒一再重複,此時若遇到伴侶、親人、好友離世,會加重憂鬱傾向。若人生存款不足,任何風吹草動都能形成隱形憂鬱症。

 

人生存款包含哪些?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一般精神科主任黃宗正說明,「人生存款有5種,1.財富、2.生理健康、3.心理健康、4家人支持、5.社會支持,需及早準備,才有機會幫助自己度過人生低潮。」

 

黃宗正醫師觀察發現,臨床上有不少隱性憂鬱的案例,這些人看似活得安穩,卻受不了生活突然變動帶來壓力,例如:一位看似健康的老人,意外發現身上長了腫瘤,結果嚇壞了,心情大受影響,再也走不出低潮。另一位看似健康的獨居老人,跌倒骨折之後,無法出門社交,獨居的孤獨無助感讓其陷入嚴重憂鬱症。

 

社會上有不少老人曾經歷低潮,但懂得運用人生存款、社會資源,至今依然很活躍,也很自在,因此黃宗正醫師呼籲預防老化,須趁早備足5大存款,以支應未來的人生挑戰。(採訪整理/梁雲芳)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