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大學新鮮人不適應校園生活,該怎麼辦?

大學新鮮人不適應校園生活,該怎麼辦?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4051
收藏 瀏覽數 : 4051
大學新鮮人不適應校園生活,該怎麼辦?

開學兩個月,剛升上大學的新鮮人,面對有別於以往的讀書環境、學習方式及同儕關係,是否已適應了?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18年9月發表的研究指出,全球八個工業化國家中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學新鮮人表現出符合診斷的精神疾病症狀。
 

該研究結果發表於《異常心理學期刊》,由哥倫比亞大學研究者以世界衛生組織「世界心理衛生國際大學生倡導計劃」的資料進行分析,受訪者包括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墨西哥、北愛爾蘭、南非、西班牙和美國等8個國家、19所大學,共1.4萬名學生,以常見的精神疾病為評估問卷(包括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和恐慌症)。

研究者發現,35%的受訪者至少符合一項精神疾病,其中重度憂鬱症最常見,其次是廣泛性焦慮症。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學生在六種心理健康疾病中至少出現一種心理疾病,呈現了全球心理健康問題。然而,先前研究指出,僅有15~20%的學生會尋求諮商中心的協助。

全國聯合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胡延薇表示,教育部從去年開始,已設立學校轉銜輔導機制,讓高中階段接受專業輔導的青少年,於畢業離校前只要家長同意並填寫轉銜輔導通知單,大學端就可以接續輔導,藉此讓憂鬱、焦慮、拒學,嚴重失能的青少年,在大學畢業前達到良好的身心適應狀況。

她提醒,年輕人容易高估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無法客觀評估實際狀態,等到求助時往往情況已經很嚴重,建議校方可採取系統合作方式,針對新生家長,提供大學生常見問題,讓家長瞭解若孩子有狀況可以如何因應,同時校內除了專業知識課程,應多推動心理健康教育,讓大一新生進來時,可透過課程、導師輔導、心衛中心活動,瞭解情緒檢視方法、自我情緒管理、身旁朋友出現狀況該如何協助的相關知能,以增強同儕互助網絡,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效果。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上述研究呈現了全球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大學新鮮人常見的憂鬱症。原因可能來自於父母對他們過度的期待,像是年滿18歲應該要獨立自主、負擔自我的生活及責任…等,對於剛離開高中生活,多數可能北上或南下遠離原有家庭的大學新鮮人,立刻需獨自面對生活中的食衣住行,這些期待在現實與理想的差異下往往變成一種適應上的壓力,而高中、大學校園輔導資訊沒能連貫,則易造成有輔導需求的大學新鮮人面臨協助的空窗期。

她提醒,應檢視現階段大專院校諮商人力的配置是否足夠,目前新生入學的憂鬱症篩檢,除了初步的診斷找出需要協助的大學新鮮人,當發現高危險群時可提供預防性的會談,更能有效提供心理諮商、轉介、醫療等協助。她也建議,未來應積極建構線上輔導資源系統,以減輕大專院校諮商輔導的服務量,且因網路的匿名性、便利性,讓更多人願意瞭解自我身心狀況,並願意近一步尋求網路上的諮詢或相關協助。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