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健康加油站 新聞專區 確診胃癌後,手術、化療、標靶治療怎麼搭配?

確診胃癌後,手術、化療、標靶治療怎麼搭配?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8987
收藏 瀏覽數 : 8987
確診胃癌後,手術、化療、標靶治療怎麼搭配?
隨著國人飲食西化,消化道癌症愈來愈普遍,如果把大腸直腸癌分開計算,胃癌是名列消化系統癌病的第一位,且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胃癌的治療不斷進步,但只有早期胃癌患者有治癒的機會。假如不幸罹患胃癌,有哪些治療方式可選擇?

台中30歲李小姐長期有胃痛、解黑便等情形,以往總是服用胃藥緩解症狀,日前赴醫院接受胃鏡檢查,發現竟有2公分胃潰瘍,切片後證實為分化不良胃癌。李小姐擔心留疤,一度猶豫是否接受開刀治療,後來透過腹腔鏡執行半胃切除,加淋巴廓清,術後僅留下三個小傷口,再透過輔助性化療,目前恢復良好。

台北一名70多歲的王太太,時常因上腹悶痛而自行買胃藥服用,每次服藥後症狀都會稍有改善,但過一、兩週又會再次發生,情況反覆超過一年,因此就醫。胃鏡檢查發現,王太太胃壁一大半都紅腫,且表面散布著許多潰瘍,切片顯示為淋巴癌,屬於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MALT lymphoma)。

根據國健署統計,胃癌位居2017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七位,好發年齡約50~60歲,且男性多於女性。由於胃癌初期症狀為噁心、上腹痛、脹氣,與其他胃部毛病(如胃炎、胃潰瘍等)相似,因此不易察覺;若出現體重減輕、嚴重貧血、解黑便、消化道出血(糞便出現潛血反應、貧血、吐血等)等症狀,恐為胃癌末期的警訊,存活率較早期降低不少。

從數字來看,第一期胃癌術後5年的存活率有90%以上,但到了第三期只剩50%,尤其第三期末更低;且胃癌一旦復發,平均只剩下兩年左右的時間。某些少數特別惡性的胃癌會發生在40~50歲的女性,目前病因不明,但因其發展迅速,發現時通常已是晚期,預後並不理想。
 

遺傳、常吃醃製食品
是導致胃癌的高風險因子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許樹湖指出,胃癌的成因很複雜,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幽門螺旋桿菌、燒烤醃漬類食物、惡性貧血、慢性萎縮性胃炎等。

一般認為,正常的胃部黏膜受到一些誘發因子的影響後,會逐漸發生慢性活動性胃炎,繼而產生慢性萎縮性胃炎、小腸化生,再逐步轉變為異生,最後變成癌症。在這個過程,病患本身的遺傳因子以及環境因素,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家族中有一等親屬罹患胃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小腸化生、分化不良、家族腺瘤、多發性瘜肉,以及胃曾經開過刀的民眾,都應視為胃癌的高風險群,應積極進行追蹤檢查。

除了遺傳基因以外,過去也有不少研究發現,常吃醃製食物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較高!香港醫師就發現,廣東有個縣市的人喜歡吃一種叫做「蝦醬」的調味料,而這個縣市罹患胃癌的人非常多;此外,過去日本、韓國等地區的民眾,因常吃醃漬食物,胃癌發生率也高。推測可能是因醃漬食物鹽份高,常會加入硝酸鹽,以利長時間保存,而硝酸鹽經過消化道轉化,會變成致癌物亞硝酸鹽,才提高了罹患胃癌的機率。

►更多消化道癌症的報導:
難發現的「食道癌」,我是高危險群嗎?
血便是大腸癌症狀,還是痔瘡?​
慢性胃炎拖久變胃癌?
 

一至三期胃癌以手術治療為主
少數符合4項條件者不需開刀

「早期胃癌」指的是癌細胞浸潤的範圍沒有超過黏膜下層,也就是侵犯的深度尚淺,所以處理的方法就比較簡單,手術或內視鏡黏膜切除即可,也可免去化學療法,五年的存活率可達95%以上,治癒率高。但若到了胃癌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至胃的深層,甚至已發生轉移,就無法進行手術,就算接受化學療法,五年存活率也可能低到僅剩7%。

原則上,胃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第1~3期的胃癌都應接受手術治療,依病情程度,完整的切除腫瘤及廓清胃部區域的淋巴組織,有助於減少胃癌復發。像是上述案例中的李小姐,切片結果證實為分化不良胃癌,術前影像評估,已侵犯到淋巴結,有局部擴散的情形,故透過腹腔鏡進行半胃切除加淋巴廓清,除了胃可保留外,腫瘤也能清除乾淨,不僅能降低復發率、保留胃功能,術後恢復也快。

負責收治李小姐的許樹湖醫師補充,李小姐在透過3D腹腔鏡執行半胃切除加淋巴廓清,術後身上僅有三個小傷口,恢復良好,不過仍需密切觀察是否有腹瀉、嘔吐、不排氣等症狀,且需長期追蹤是否有復發跡象。

近來較重要的發現是,早期胃癌患者若符合以下條件,就可以不用接受胃部區域淋巴廓清,也就是不需開刀,只要以胃鏡將病灶完整刮除即可。包括:

1. 病灶很小又很淺。
2. 癌細胞型態較佳。
3. 沒有合併潰瘍型態者。
4. 淋巴結轉移的機率幾乎是零(或極低)。

不符合上述條件的早期胃癌患者,有少數只需要做局部的淋巴清除,也可以考慮用胃鏡結合腹腔鏡的「雙鏡」手術,透過胃鏡在內部刮除病灶,腹腔鏡同時在外側清除病灶區域的淋巴結。這種做法的優點是不用切胃,只是適用這個狀況的病人不多。需要很好的診療團隊,在術前以胃鏡超音波(結合超音波的胃鏡)精確估算病灶深度,才能估算癌症侵犯的範圍。

做了胃切手術以後,只能吃軟稠食物?更多胃癌飲食可參考【切胃手術後,怎麼吃?胃癌病友必學的6道美味食譜!】

 
消除幽門螺旋桿菌
可以治療胃淋巴瘤

許多患者在被醫師宣判罹癌的時候,常常會問:「罹癌一定要手術嗎?」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提到,胃的惡性腫瘤從細胞的來源來看,最常見的有胃腺癌,就是一般所指的胃癌,另外還有胃基質瘤、胃神經內分泌瘤和胃淋巴癌等。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樣。

像上述王太太罹患的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多半與胃幽門桿菌的感染有關,屬於低惡性度的淋巴癌,癌細胞的成長擴散相當緩慢。倘若癌細胞侷限在胃,以幽門桿菌的藥物治療就有不錯的效果;但假如已轉移,則需要配合放射治療或化療。

康本初醫師進一步說明,淋巴細胞是負責對抗侵入人體病原的細胞,主要位在扁桃腺、脾臟和淋巴結等免疫器官。腸胃道黏膜也有一些散布的淋巴細胞,構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當這些細胞轉變成惡性時,就是「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癌」。患者可能會出現腹痛、消化不良、食慾不佳、噁心等腸胃症狀,部分病人甚至還會伴隨體重減輕和貧血。

 
術後才發現淋巴轉移
可接受輔助性化療,減少復發

假如患者是在手術後的病理檢查,發現胃部附近的淋巴組織已經被胃癌細胞侵犯,就應接受輔助性化學藥物治療。根據日韓大規模實驗結果,罹患第二期至第三期初的胃癌患者,「開刀加輔助性化療」的復發率比「單純開刀」低,大約可減少12%的癌症復發。胃癌復發的高峰期在手術後1~2年間,5年後復發率則銳減。本文開頭的李小姐,就是在術後搭配輔助性化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

對於第二和第三期的胃癌患者,健保可給付術後輔助性化療。目前常用的配方有二種:
 
1. 單純口服:只需要門診拿藥回家吃,療程約1~1.5年。

2. 口服加針劑:針劑要每個月回醫院注射,療程約9個月。

以上兩者副作用不同,但因為輔助性化療用的劑量,通常比拯救性化療輕一些,副作用較不明顯,多數病人可以接受。

對於晚期無法開刀的病人,除了化療藥物,部分患者可再多加標靶藥物,平均可延長3~4個月生命,但患者在使用此類標靶藥物前,要先檢驗癌細胞是否表現出某種特定的接受器。在台灣約6%、亞洲約12%的病人適用標靶藥物。
 

胃潰瘍治療四周以上未見效
就應接受胃鏡檢查和幽門桿菌檢測

胃癌沒有特定的臨床症狀,目前有一些可以經由抽血檢查的腫瘤標記,例如:CEA、CA72-4、CA19-9等,雖然與胃癌有關,但並不靈敏,尤其對於早期胃癌的診斷效果更是差。
 
文獻報告顯示,胃癌從早期發展到中晚期,平均約需4年,所以發現有晚期胃癌的患者,通常癌細胞已存在體內好幾年,只是症狀可能不明顯,因而被忽略。

預防方面,康本初醫師強調,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幽門桿菌和胃癌有很大的關係,及早知道自己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感染,好好地把細菌消滅掉,有可能減低罹患胃癌的機會。民眾平時應注意飲食衛生,儘量使用公筷母匙,降低幽門桿菌感染的機會,也可接受幽門桿菌檢測,早期清除幽門桿菌。

許樹湖醫師則提醒,倘若出現腹脹、上腹痛、輕微噁心、反胃、全身倦怠、對飲食喜好改變等,且不適感持續兩週以上,應立即赴醫院檢查,千萬不可擅自服用成藥,以免耽誤病情。此外,因胃潰瘍症狀與胃癌相似,但良性胃潰瘍與胃癌在病理及治療方式上是不同的,故若胃潰瘍經藥物治療四週以上仍無改善,就可懷疑是惡性腫瘤,應提高警覺,接受進一步檢查與治療。

胃鏡檢查是目前診斷早期胃癌的最佳方法,長期胃部不舒服,或是服用胃藥後不適症狀仍反覆出現時,應盡早接受檢查及治療。

胃的惡性腫瘤因細胞來源、侵犯程度不同,治療方法和效果都不一樣,並非每種都要手術。了解自己是否屬於胃癌的高危險族群,同時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早期診斷,才是治療的關鍵。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