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退休準備 退休後變憂鬱,度日如年怎麼辦?

退休後變憂鬱,度日如年怎麼辦?

出處/ 大家健康雜誌2023年11、12月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12187
收藏 瀏覽數 : 12187
退休後變憂鬱,度日如年怎麼辦?

退休會衝擊生活,除了財務上的挑戰,也易失去成就的來源,可能懷疑自我價值,若未充分準備與規劃,易適應不良與產生憂鬱、焦慮等心理健康問題。觀察2重點,覺察與接納情緒的變化,做出改變,重新安排想要的生活。

每每聽到街坊鄰居從職場功成身退,秀美總是心生羨慕。好不容易自己退休了,初期的確感到無事一身輕,自由自在。沒想到久了之後,卻發現退休生活和原本的期望完全不同。現在不但覺得度日如年,最近更感覺身體這邊痠、那邊痛,只能不停的看醫生、做檢查。

「唉!以前上班時都好好的沒事,怎麼一退休就『歸組壞了了』,該不會是得了不治之症吧?」秀美變得鬱鬱寡歡。

談及退休時,許多人習慣將焦點放在「是否已具備足夠的金錢」,以便日後能滿足所需,並以他們希望的方式享受第二人生。儘管做好財務準備是十分重要的一環,但退休生活能否成功適應,並感覺滿意,與中高齡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亦息息相關。

退休生活是否快樂,要提早規劃

有研究指出,不再工作、徹底退休的族群,會因體力活動和社交互動減少,導致與靈活度、機動性及日常活動有關的困難度增加5~16%,出現疾病的狀況增加5~6%(註);而退休後平均六年內,心理健康狀況會下降6~9%。英國智庫經濟事務研究所(Institute of Economic Affairs)的研究亦表明,雖然退休一開始可能有利健康,但隨著時間推進,將會帶來不利影響,包括罹患憂鬱症的機率增加約40%。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觀察到,許多人認為退休只是意謂「從今以後不用進公司上班,可以睡到自然醒,沒有壓力,更輕鬆」,卻沒有事先為退休後的生活做好充分準備,導致中、長期之後,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也發現,大部分自認對退休已做好預備的人,都是在準備「退休」這個單一事件,並沒有針對退休之後的日常生活去做長期規劃。

「退休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並不是結束鍵或暫停鍵。退休生活要怎麼過,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蔡佳芬表示,儘管有些人也在乎退休後的生活,但仍然較多聚焦於經濟等現實層面,或著眼在「責任已了」,未能認真看待自己退休後全新的角色,且因為角色的變化,有必要再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退休前憂交接、退休後生活失重心,練習覺察與接納情緒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對退休缺乏正確或全面的看法,可能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

「剛退休的頭一、兩個星期,不用在早上巔峰時段跟著大家擠著上班,也不需要面對職場人事相處問題,可能會覺得很開心。但蜜月期過後,新鮮感逐漸消失,會開始覺得日子過得沒意思。」邱弘毅說,找不到一個足以支持未來生活及心理健康的方式來妥善運用多出的時間,是不少退休者最大的問題。

「如果事前沒有想清楚,或是把事情想得太絕對,最後發覺現實與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一旦拒絕接受現況,就會產生適應不良的現象,」蔡佳芬提醒,退休是一連串的過程,適應不良者的心理,依階段的不同,也會出現不一樣的問題。

一、即將面臨退休

眼看退休日逼近,可能會因為還未做好準備而感到焦慮,例如擔心交接時間不夠,接手的人對工作內容還不熟悉等,或者因為要脫離待了很久的職場環境,而出現分離性焦慮或不安的情緒。

二、剛進入退休

從退休的這一天開始,進入再也不用上班的模式,是一個巨大的改變,會讓一部分沒有先行計劃好的人驟失生活重心,感覺不適應,陷入不知道自己能夠做些什麼或無事可做的恐慌。

三、正在適應退休

為了填補生活中突如其來的空白,有些人開始將生活重心轉移到其他的人事物上,卻走往錯誤的方向。例如把重心放在家裡,每天盯著另一半、子女或孫輩,不停的碎念或找碴;或是把自身的身體健康和老化當成重心,過度注意身體的病痛、症狀,甚至出現慮病症的恐慌。

觀察2重點,覺察無法調適是否已引發憂鬱

蔡佳芬表示,退休者是否無法適應退休後環境與角色的變化,以致產生障礙而出現憂鬱情緒,可以觀察以下兩大核心症狀:

1.對原本的嗜好或喜愛事物是否失去興趣

2.是否喪失活力

最怕退休者及其家人不僅沒能警覺到上述兩症狀的發生,甚而還將其行為合理化。比方說,退休者不肯出門,整天關在家,或整天躺在床上,卻被解釋為「不用上班了、沒什麼事要做」;不與人往來、變得封閉,被解釋為「已離開職場,不像以前一樣需和同事或客戶見面」。特別是長者若在退休前,生活重心只有工作,無其他感興趣事物時,當退休後出現憂鬱症狀,極易被視為理所當然,難以在第一時間發現異狀。

當憂鬱已影響生活,建議由信賴者引導就醫

對很多人來說,工作是他們生活的意義和目標,當工作消失了,會產生失落、沮喪的感覺。邱弘毅說明,倘若已對生活、健康造成影響,例如長時間待在家中,不論家人怎麼鼓勵或陪伴仍不願出門;或是拒絕服用平常應吃的慢性病藥物等,就應尋求專業心理諮商的協助。

「介入時,必須要很有技巧,因為有些有憂鬱情緒的人,並不承認自己的症狀,最好由他們比較信賴的配偶或子女,透過正面誘導的方法,達到引導長者就醫的目的。」

註:Dave, D., Rashad, I., & Spasojevic, J. (2008). The effects of retirement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75(2), 497-523.

首圖照片/2023年【樂齡新視界】徵件活動「照片類特優作品」,照片提供者鄭羽彤。

❤️本文摘錄自新書退休後,我會去找你更多【退休規劃、生活調適、家人相處】等資訊,請看新書退休後,我會去找你》或409期大家健康雜誌 

關鍵字: 退休憂鬱憂鬱症焦慮樂齡退休準備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