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關於"團體",共有21筆資料

參加戶外健走團體,能預防憂鬱症

一項發表於《生態心理學》期刊上最新研究指出:和其他人一起在自然中行走能紓解壓力,並降低憂鬱風險。
2018-03-07

台灣首次大型「心理健康促進聯合研討會」!68個團體,齊心為「校園心理健康」發聲!

2018年3月3日,台灣首次集結68個心理衛生團體在台北實踐大學,進行「2018年心理健康促進:從邊緣到主流─校園心理健康促進實務」大型研討會。這研討會緣自於2017年,由董氏基金會、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台灣精神醫學會、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及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等單位,聯合發起「國家心理健康促進建言」。
2018-03-03

開心果不怕被嘲笑?錯!其實他們只是重感情、不想傷和氣,難道為了融入團體,只能一直被挖苦,繼續苦水肚裡吞嗎?

「你這麼蠢,不意外啦!」、「欸少吃一點啦,你都這樣胖了!」這些聽起來飽含貶抑的言論,照理來說,應是相當不喜歡一個人才會脫口而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這些卻是朋友之間最常出現的交流方式。在一群朋友中,幾乎都會有一個人必須擔任開心果的角色,彷彿他不會受傷、無論怎麼開玩笑都不會生氣,但事實上,他也許很在意這些玩笑話,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口。像是身材圓潤的潔明就曾因圓滾滾的身材,被姊妹淘戲稱為小叮噹,忍了好久的她,終於在一次聚會中表達不滿,沒想到卻被大家以「唉唷,開玩笑而已,何必這麼認真!」為由而被忽視,到底該怎麼告訴朋友,自己其實不喜歡被嘲笑的感覺呢?
2017-07-28

老公有強迫症,怎麼讓婚姻擺脫焦慮

藝人丁小芹曾歷經情傷,瘋狂洗手,直到得富貴手才就醫;而足球明星貝克漢則無法忍受不整齊,得將物品按種類、品牌「排好隊」才罷休。當另一半執著於某些行為或觀念,明知不合理卻難以控制地重複出現,可能是強迫症作祟,怎麼與對方溝通取得協調?
2017-04-26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既然要做,就讓它「好玩一點」!

投身公益、熱愛大自然的牙醫師李偉文身分多元,既是醫生,也是環保義工、暢銷書作家、演講者,做任何事,都堅持多想一點、多做一點、多點樂趣的他, 人生很忙碌,卻很快樂。
2017-03-15

用愛陪伴癌妻,走出生命低潮

當最親密的另一半得了乳癌,如何面對?檢查、化療、手術、復健,抗癌像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伴侶間該如何扶持,才能一同走過,香格里拉俱樂部會長陳明德以親身經驗談陪伴。
2017-03-07

維持社交活動,可延長退休者的壽命

澳洲研究指出,參加讀書會或教會團體可能可增加退休後的壽命。
2017-02-14

團體懷舊能緩解老年憂鬱症

研究發現,回憶過去事件、感受和想法的懷舊治療,可激發老人的愉悅感,且可透過確認個人的獨特性,增加現實生活中的自信,明顯地緩解了憂鬱症狀,並且提高了自尊和生活滿意度。
2017-02-14

政府擬開放網路購酒,兒少團體憂心酗酒問題惡化

行政院宣布擬修法開放網路購酒,但相關防範配套措施須再研議。兒少團體痛批政院未深思熟慮,想請問政府:「有想過酒癮、酒駕,甚至家暴或網路詐騙等問題嗎?」
2017-02-10

26個心理健康促進團體連署呼籲:經濟寒冬中力促心理健康

在金融海嘯襲擊下,一連串的企業倒閉裁員,許多員工面臨失業危機,面對經濟壓力,有人竟想不開尋短,這樣的自殺案件,新聞不時可見,為喚起政府對民眾心理健康的重視,董氏基金會聯合共26個心理健康相關團體,發起心理健康促進連署書,在2月13日遞交給衛生署長葉金川,希望在這不景氣的年代,政府除了在物質上的協助外,也能提供具體的心理健康協助政策。
200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