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癌症,我們究竟知道多少? 面對醫師問診時, 有哪些資訊,是身為一名女性, 應該讓醫師知道的?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經歷著自己身邊的人、甚至親愛的人,和癌症交手或擦身而過,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不願意自己有一天也變成癌症病患。萬一有一天真的不幸抽中了癌症的籤,又該如何自處?在面對醫師問診的時候,有哪些資訊,是身為一名女性,應該讓醫師知道的?
1.家族史
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主任張旭陽指出,台灣女性常見的婦癌,依序是子宮頸癌、乳癌、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乳癌和家族史有絕對相關。如果母親和姊妹罹患乳癌,那麼自己的罹癌風險就會增加一倍。
2.飲食
張旭陽說明,除了遺傳之外,環境因素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例如飲食習慣。他舉例,假設一個女性搬到美國居住,經常吃高熱量食物、垃圾食物和脂肪食物,就可能同時增加罹患乳癌和子宮頸癌的風險。高雄醫學院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任侯明峰表示,偏好重口味或是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啡和茶葉等,多少會影響乳房疼痛的症狀,最好盡量避免、適可而止。
3.性行為
張旭陽表示,隨著性觀念開放,不是沒有可能透過性行為傳染人類乳突病毒,進而演變成子宮頸癌。安全性行為的最關鍵因素是性伴侶,而非戴不戴保險套而已,因為保險套並不一定保險,唯一的安全性行為就是單一性伴侶。
4.月經週期
侯明峰分析,一般女性談到上半身的問題,最怕的就是乳癌,症狀方面則以乳房疼痛和硬塊為主。如果是乳房,問診時,第一要告訴醫師的臨床症狀是月經週期是否規則,以及月經週期和乳房疼痛及硬塊等症狀的相關聯性。
5.藥物
使用藥物也是重要資訊。張旭陽解釋,例如排卵藥物如果使用頻繁,可能造成排卵傷口,曾有報告指出,這會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侯明峰補充,是否服用避孕藥也是重要資訊。配合月經週期的相關問題,醫師同時會詢問,月經來之前和之後是否疼痛,以及是否使用荷爾蒙,如果還有使用其他藥物,也都要一併告訴醫師。
6.壓力
眾所週知,壓力和疾病有關。侯明峰說,有些報告指出,工作不正常、常上大夜班或是上班時間不固定的人,得到乳癌的機率比較高。
7.病史
本身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肥胖、更年期症狀等等,都是需要告知醫師的重要訊息。
8.飲酒
張旭陽提到,研究發現,每週喝酒較少(酒精量<50g)的人,得到乳癌的危險性是1.4,每週喝酒較多(酒精量>50g)的人,得到乳癌的危險性則是 1.64。所以如果有飲酒甚至酗酒習慣的人,記得告訴醫師。
9.運動
不運動的人和有運動習慣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不同。規律的運動有助於控制體重,減少另一個罹癌危險因子─肥胖─發生的機會。
10.荷爾蒙
荷爾蒙和婦癌的關聯,是這幾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許多婦女因此對荷爾蒙充滿疑惑。張旭陽解釋,更年期婦女給予荷爾蒙補充療法能有效解除更年期症狀的不適,並預防骨質疏鬆症,臨床上已有非常明確的證據。然而許多婦女癌症或多或少與荷爾蒙相關,例如乳癌、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因此在用與不用之間,務必和醫師詳細討論,針對個別情況對症下藥。
不可忽視的身體警訊
有些癌症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但並不是所有的癌症皆如此,張旭陽指出,像子宮頸癌就可以早期診斷,問題是很多病人不做抹片,往往一發現,就已經是晚期,也讓癌症從百分之百可以治癒到完全沒救。至於卵巢癌,則是典型難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許多時候,一發現就是晚期了。有些人以為疲勞、出血、肚子痛是癌症警訊,張旭陽澄清,「這些所謂的警訊都不可靠,通常在癌症末期才會出現,而早期癌症通常無聲無息。重要的是,年過40、50就應該每年做檢查,真要等到出血才檢查,就太晚了。」
以乳癌而言,侯明峰說明,一般最常見的症狀是摸到硬塊,問題是如何區分良性還是惡性。「良性的一般摸起來較有彈性,瘤的表面平滑,會滑動。惡性的則比較硬,比較固定,有時候可能會有皮膚內凹、甚至塌下去的狀況。如果胸部沒有硬塊而只有乳頭流血,就不太妙了,很可能是癌症,要特別注意。如果在腋下摸到淋巴結腫脹,也是警訊。另一種情況是非先天而是後天的乳頭往內凹陷,又或是乳房皮膚出現橘子皮變化,都必須立刻就醫。」
侯明峰強調,一旦乳房摸到橘皮變化,這樣的乳癌都已經是第三期了,「初期的乳癌一定要在規律的健康檢查下才會發現,不能靠自己,必須藉助儀器,唯有如此,才能發現小於1公分的癌症。乳癌的分期從零期的摸不到、九成五以上可治癒;[bcc1]到第一期,腫瘤小於2公分、淋巴沒轉移、八成可以活過5年;到第二期、腫瘤2~5公分、5年存活率七成;到第三期,腫瘤超過5公分,五到六成活超過5年;再到第四期,也就是最末期,已經轉移到肝臟、肺臟、骨骼等器官,存活率一到兩成,中間的差距實在很大。如果女性落實檢查,乳癌應該是很容易發現的,如果一直忽略,等拖到第三期、第四期,預後就差很多了」。
檢查出腫瘤的應變措施
每天都有人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如何面對癌症,成為一門必修課。張旭陽認為,一旦確診,第一就要面對問題,尋求正確醫療、找有信譽的醫師,徵詢第二意見,因為即使同樣是專家,也不見得意見完全相同,因此多問一個醫師,對病人是有好處的。此外,千萬不要倚賴偏方,所有的偏方在醫學上的證據都很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