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專欄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隔代教養有代溝?爸媽和顧孫的阿公阿媽這樣溝通不傷和氣

隔代教養有代溝?爸媽和顧孫的阿公阿媽這樣溝通不傷和氣

出處/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圖/Pexels 
撰文/
瀏覽數 : 3328
收藏 瀏覽數 : 3328
隔代教養有代溝?爸媽和顧孫的阿公阿媽這樣溝通不傷和氣

現代社會中父母需要長時間的工作,爺爺、奶奶幫忙分擔照顧的模式越來越常見。然而,「相愛容易相處難」,兩代人要如何在孩子的照顧上協調、合作,的確不是三言兩語能道盡。「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讓我們試著從溝通內容及溝通技巧這兩大主題切入,一起將這本「家庭經」唸下去吧!

確定雙方溝通的目標,進行有效溝通

育兒的過程中充滿未知的突發狀況,小至一天要喝幾次奶,大至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問題常常很急迫,大人們各憑自己的經驗應對,會意見不合是難免的。但常常從小事分歧演變成爭執,甚至吵到最後問題沒解決,但氣氛變緊張。延伸閱讀孩子吵,阿公阿嬤全買單?隔代教養遇上情緒勒索如何解

溝通失敗的經驗,好像雙方都在不同頻道裡拚命地說,但對方根本沒聽懂,有時甚至會讓人萌生「算了,講了也沒用」。因此,瞭解彼此在意什麼,為溝通劃定範疇,才能建立良好溝通的第一步。不妨從內容、議題兩個向度,來梳理雙方溝通的出發點:

1.內容:

•孩子:孩子的特質(如:內向)、孩子的需求(食衣住行育樂)、孩子的行為(如:反抗行為)等。

•照顧者:照顧者的需求(如:身體負擔)、照顧者的行為(生活作息)等。

•環境:包含家庭環境配置、其他資源運用(如:醫療、教育、社福)等。延伸閱讀抱孫引發「媽媽手、五十肩」難好?復健師教你4招避免手痛、肩頸痛

2.議題:

•行為技巧:帶養孩子的方式(如:孩子的賞罰規則)。

•價值觀與信念:個人判斷事情好壞的標準(如:男主內女主外)。

•情感:照顧者的情緒需求(如:挫折時想要找人安慰)。

試著理解雙方的出發點,調整聚焦在同一個內容、層次,並在溝通的過程中持續的提醒彼此正在討論什麼,才能有效溝通。延伸閱讀避免爺奶養出慣寶寶,教養專家教你這樣做

三種避開溝通地雷區的技巧

不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初衷都是愛孩子、期待孩子快樂、能在社會上立足。這樣「在意」的心情,常會讓我們在彼此意見不同時內心焦慮警鈴大響,並啟動內建的本能反應想要趕快採取行動,化解這不舒服的心情。

在這樣的情況下,衝出口的常是想紓解情緒的話,而情緒化的字眼常會讓聽的人感到被攻擊。若你希望能避開溝通的地雷區,可以試試以下三個溝通技巧:

1.安穩自己:

找到能夠和緩討論的時機與適合討論的管道,盡量降低環境和自己狀態的干擾,先讓自己感到安穩,才能好好說話,並說出好話。

例如:避免在憤怒的狀態下溝通、先將孩子安頓好、利用雙方能保持情緒平和的媒介溝通,透過傳Line或是去咖啡廳聊聊天的方式。

2.指出具體想要調整的行為:

用「具體的陳述」取代「評價」,避免因為評價讓對方感到惱怒。而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除了自己能成為提供協助的角色,也讓對方感到被支持。

例如:小孩的注意力比較短,他如果已經開始動來動去了(具體的陳述),可以讓他先去喝個水休息一下再回來寫功課(可行的建議)」來取代「你為什麼要『這麼兇』(評價)罵他。延伸閱讀不當顧孫「工具人」:委屈不放心底,阿公阿嬤2個量力而為的練習

3.說出自己的感覺或是需要:

當我們能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變化、明白情緒背後的需求,清楚地說出自己的心聲,對方才比較有機會了解我們。

例如:「我工作一整天下來好緊繃好累,我回家想先放空個半小時,再陪伴小孩,不然我好容易就會生氣」。延伸閱讀你的孩子成了婆婆的孩子?怎麼溝通不傷和氣

彼此都是照顧孩子的幫手,良性溝通不責怪

「一樣米養百樣人」,更何況兩代之間成長過程、身體功能、社會期待、家庭角色都不同,照顧的知識與觀念也不斷演變。因此,最重要的是請記得,溝通協調是一個不斷持續的歷程,溝通的目的不是要命令對方。

試著理解彼此的差異,依據每個人的長處分工,適度的給彼此調整的時間與空間;若有需要也可以運用專業資源促進溝通(如:家庭諮商、衛教課程),讓彼此都能有機會更認識自己、吸收新知。

試著尊重彼此不同的方法,成為彼此的幫手,讓家因為孩子而有了新的共同目標。多一些感謝,多一些欣賞,讓三代同樂成為向孩子示範多元、尊重、合作的好機會。(本文轉載自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老年憂鬱防治網站專欄」僵持不下的孫子女教育問題,究竟是你對還是我對?

延伸閱讀

給爺奶顧孫前,要有的心理準備

不想追著餵飯,如何讓小學生學會生活自理

阿公阿嬤顧孫要注意,5招避免膝蓋痛、腰背痛、閃到腰

從阿嬤家接回孩子後,怎麼調整小孩被寵壞的習慣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