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會員專區 登出
首頁 熟齡照護 照顧家人 牽爸媽的手,擺脫「老年憂鬱症」糾纏

牽爸媽的手,擺脫「老年憂鬱症」糾纏

出處/ 2015年11月號/第343期 
採訪整理/
瀏覽數 : 9018
收藏 瀏覽數 : 9018
牽爸媽的手,擺脫「老年憂鬱症」糾纏

俗話說:「人老最怕病來磨」,除了生理退化帶來的身體不適,心理的鬱悶也別輕忽。若伴侶或長輩罹患老人憂鬱症,該如何陪伴與治療?身為照顧者又要如何避免自己也陷入憂鬱的泥沼?


憂鬱症在21世紀被WHO列為第2大會引起失能的疾病,其威脅不容小覷。老人憂鬱症之所以棘手是因銀髮族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認知功能逐漸退化喪失,憂鬱情緒常被忽略;且部分疾病與治療藥物,易誘發憂鬱情緒,而憂鬱症也會加重其他疾病的嚴重度。由於長輩身體疾病與憂鬱症之間的因果複雜,更需要照護者體諒與重視。

 

老年憂鬱症狀難辨
服藥、陪伴、同理缺一不可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任劉興政指出,一旦長輩被確診罹患「老年憂鬱症」,藥物治療方面,最少得連續服藥2至3周,才能見到初步療效。

振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袁瑋也提到,很多老人常有不願服藥、自行亂配藥或隨意斷藥等問題,但憂鬱症的治療,藥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些憂鬱症狀必須靠藥物才能得到妥善治療,她強調:「該服藥還是要記得吃,沒有醫師指示前,藥千萬不能隨便停!」

對於憂鬱症治療,不論是長者或是一般患者,來就診、拿藥只是第一步。由於長者的生理機能、認知能力不如年輕人,照護者除了幫忙注意有無按時服用抗憂鬱藥物,陪伴、傾聽與同理心,也非常重要。

劉興政主任表示,如果長輩確診為「老年憂鬱症」,建議晚輩盡可能陪同就醫,一方面給予老人必要的協助;另一方面可提供醫師患者更細節的病況發展;回家後,也可多抽空陪伴長輩聊天、出去散步,轉移老人家的憂鬱情緒,避免過度沉浸在憂鬱、焦慮的心情裡。

對於認知行為能力逐漸喪失的老人家來說,當面臨伴侶離世、身體病痛等衝擊時,心理的失落與壓力,遠超過你我想像。面對願意開口傾吐鬱悶心情的長輩,晚輩無須急著給意見,應站在長輩的角度,傾聽他的心情;對於不願洩漏心事的老人家,則可在陪伴之餘,適度表達「感受出你心情不好」、「真的不想出門,就不勉強」這種「與你站在一起」的同理心情,較能誘導長者互動,給予正向力量。

「無效安慰」增壓力
不如別說

陪伴、同理心與傾聽,是協助家中長輩對抗「老年憂鬱症」的重要武器。有些家屬想安慰、開導憂鬱的老人家卻不得要領,常脫口說出「你想開就好了」、「你要堅強一點」、「不要胡思亂想,病就會好」、「要趕快好起來喔」等看似鼓勵的問候語,這些話語無助病情改善,反而會徒增患者壓力,甚至加重病情。

「憂鬱症就是愛胡思亂想,你要想開一點!」袁瑋醫師提到,這是臨床上常見家屬對憂鬱症患者的「無效安慰」。袁瑋醫師指出,情緒低落與焦慮是憂鬱症患者無法自我操控而出現的症狀,不會因為督促自己想開一點、不要胡思亂想,症狀就會好轉,還是必須靠藥物治療,才能明顯緩解。過度給予無效安慰,只徒增患者壓力,讓他們覺得不被理解、沒有人支持,「久而久之,患者不願開口傾訴心情,反而不利病情控制」。

劉興政主任也指出,不論老年憂鬱症或是一般憂鬱症患者,「負向情緒思考」是很典型的症狀,臨床發現通常在上午時段,這類低落、憂鬱的情緒比較明顯。與憂鬱症患者相處,最忌諱勸患者「想開點」,且老人家的輩分、地位通常比照護者高,晚輩對長者說無效安慰,聽在長輩耳裡,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會被長輩解讀為是指責,覺得自己被嫌棄老了、沒用了。

袁瑋醫師強調,家中若有老年憂鬱症的長輩,晚輩應捨棄「勸導式安慰」策略,只要耐心陪伴、站在長輩立場靜靜傾聽他的心情,不需給予什麼具體建議。等長輩訴說完心情後,再視情況提議一起去散步、運動等,幫忙轉移情緒,避免患者沉溺於負向情緒太久。

關鍵字: 老年憂鬱憂鬱精神科紓壓
文未完,全文請見紙本雜誌。
《大家健康》雜誌網站付費會員登入可線上瀏覽全文。
相關文章 Related posts